中读

40年代,话剧的抗战之光

作者:马戎戎

2018-05-25·阅读时长12分钟

44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12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雾季大公演

焦晃回忆他第一次看到张瑞芳的表演:“她梳着条大辫子,幕一拉开,就打了一路拳。”那时候焦晃才8岁,跟随父母从北京躲避战火到重庆。关于那出戏的名字,焦晃记不清楚是《国家至上》还是《民族至上》了,反正“国家”和“民族”都是那时候话剧最喜欢用的名字。那时候重庆的学校里也经常排戏,焦晃从那时候就知道,要演好人,不演坏人。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很明显:抗日的、讲民族大义的就是好人,反之就是坏人。

上世纪40年代,张瑞芳在重庆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话剧演员,和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称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后在银幕上的李双双这样的角色,张瑞芳最喜欢的,还是那时她在重庆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里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钰,《屈原》里的婵娟。采访时,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瑞芳已经89岁,却依然能用非常诙谐的口气说:“那时候我是‘青衣’,解放后变成了‘刀马旦’。”张瑞芳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国画,画的就是她当年出演婵娟的样子。

文章作者

马戎戎

发表文章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2人

马普尔小姐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