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埃尔加

作者:朱伟

2018-05-25·阅读时长4分钟

73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88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到英国去,正赶上埃尔加诞辰150周年纪念,这位英国音乐领袖出生于1857年6月2日。遍地乡村中到处都是他被明媚包裹的伤感旋律。在伯明翰听一场该城交响乐团纪念他的音乐会,演奏他完成于191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埃尔加曾在此城音乐学院当过教授,这首协奏曲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克莱斯勒而作,克莱斯勒就靠它的高超技巧表现,稳固了当时世界第一把小提琴的地位。可惜至今各大唱片公司好像都未找到他当年留下的录音。

这首协奏曲,我喜欢1997年西蒙·拉特指挥的,伯明翰交响乐团与当时40岁的英国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合作的版本。也许因为这个录音过于刻骨铭心,那晚的音乐会竟使我特别失落——没有了肯尼迪与西蒙·拉特,伯明翰交响乐团竟降低成了三流水平。因为无法组织优雅的沉思与激动不安的技巧之间的关系,这首感人的协奏曲竟被演奏成拖沓而又令人难耐地冗长。

这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篇幅最长者,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算篇幅长,从容演奏也就是40多分钟。我喜欢的肯尼迪演奏此曲用了将近54分钟,接近了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长度。此曲以我自己体会,如以快于50分钟的长度,抒情沉思的乐段就会显出过于匆忙。比如那个美国美女希拉莉在2004年被吹捧得很高的版本,用了49分钟,第二、第三两个乐章各比肯尼迪快了两分钟,正好潇洒快速在肯尼迪最迷人的部位。这首协奏曲中本有两种性格对比的要素,一种类似德国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的性格,被激情操控出华丽的音色;另一种类似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性格,内敛着忧郁的清秀的抒情。希拉莉的演奏相比肯尼迪,恰好强调了两种不同方面。肯尼迪以英国绅士优雅的伤感和平稳的德式沉思为基调,希拉莉则强调华丽激情的不断触发,于是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就变成高技巧琴声喧嚣着经过——当然,以她这样的年龄与她的美国背景,也不可能深切体会这首作品的内涵。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