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回归10年的香港电影

作者:马戎戎

2018-05-25·阅读时长13分钟

52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73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电影人文隽 )

香港电影丢失了什么

在这个曾经的“东方好莱坞”里,电影似乎和香港市民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了。《明报》在颁奖礼当天的社论中指出,香港电影在缩水,2006年港产片数量只有42部,其中还包括CEPA签订后与内地的合作影片,而在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数量在300部左右。曾志伟则在颁奖礼上说,香港电影2006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无间道风云》上演后好莱坞开始重视香港编剧,坏消息是香港电影院的数量从144家减少到了46家。出席金像奖的面孔里,除了大家熟悉的刘青云和舒淇,还有依然被老香港人视为“北姑”的周迅和霍思燕,甚至更“北”的赵本山。同样曾被目为“北姑”的巩俐在2006年拿到了香港居留权,却选择缺席金像奖,理由是组委会为其预定的酒店不符合标准。4月16日一大早起来,各大报纸的当日头条是奥运会门票开始预售,然后是“小甜甜”龚如心的灵堂布置;金像奖基本只做一到两个版,焦点集中在得奖名单和女星礼服比拼上。《明报》的社论说,一年51部电影,奖项“分果果”都分得到,还有什么悬念可言。文隽把回归10年的香港电影总结为“八得八失”,这“八得八失”包括:“一、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二、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品牌;三、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电影院票房;四、得到政府高度关爱,失去投资者信心;五、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行内接班人;六、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会,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七、得到愈来愈多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八、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其中对“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的解释是:“香港电影利用合拍方式,在内地市场获取到巨大的票房利润,内地和香港民营公司的携手日趋成熟。但是,香港本土的电影生意却一蹶不振,过去香港人热捧香港片的热情不再,票房数字从几十亿元下滑到三四亿元,数量也从10年前每年200多部,急降到这几年勉强的50多部。”

香港电影圈里流传着一个听上去很悲情的故事:2001年底,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尖沙咀一家酒吧里,一位老导演过生日,那老导演收了7个徒弟,酒过半巡,7个徒弟中的5个忽然把他抬到沙发上,各端一杯酒,双膝跪下,哽咽着说:“师傅,我们对不起你,这一行实在没办法混了,我们要找别的生路。”这个情景发生时,叶泽锟在场。他是香港影评人协会的经理,当时,他的心情也很灰暗,因为他的一个原本敲定由张柏芝出演的剧本那时也流产了:“那天,我真觉得香港电影完了。”

文章作者

马戎戎

发表文章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2人

马普尔小姐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火炬

丝绸之路到传教留学之途 现代体育在中国启蒙时代

4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