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中国话剧:市民与主义的起点

作者:舒可文

2018-05-25·阅读时长10分钟

5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0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明的新戏

通过编演新戏传播政治主张的方式一直为维新派人士所看重。春柳社的同年,同盟会会员任天知和王钟声在上海创办春阳社。任天知在日本看过春柳社《黑奴吁天录》的演出,动员他们回国演出,但没有说动。他回到上海后联系了以讲演出名的王钟声,搬演春柳社的戏。新剧兴盛后,一直被当作“新剧泰斗”的王钟声也是同盟会员,一直主张“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搬演《黑奴吁天录》时由于他们没有剧本,只能根据任天知的印象编写剧本提纲,把各个角色的主要台词发给每个演员,这些演员多是京剧票友,在剧中习惯地唱段京戏,虽然不新不旧遭人非议,但王钟声有话在先:只要是宣传革命,未尝不可。春阳社的剧目《宦海潮》、《官场现形记》、《革命家庭》、《爱国者》几乎都是配合当时革命形式的宣传剧。在北京演出《孽海花》时,干脆直接抨击时政,呼吁维新救国。辛亥革命中王钟声直接参加起义,上海暴动后又受命“北上运动军队”,策动清军起义被捕,在天津被处死。

留在上海的任天知组织了商业化的进化剧团,开始演出的剧目如《东亚风云》等还是直接响应当时的革命热潮,剧团延续春阳社的方式不编制完整的剧本,照用幕表制,演员根据主要剧情在台上即兴表演。因为有鲜明的政治理想,主角可以宣扬政治主张,甚至离开剧情直接发表演说,这种角色后来就有了“言论老生”的称号,甚至就成了一种固定角色。武昌起义后,任天知编演了《共和万岁》,最后一幕欢庆共和的狂欢中,舞台上抬出了孙中山的塑像等,革命热潮中的民众为之欢呼,之后“天知派新剧”的名声巨大。一时间有很多号称天知派新剧的剧团成立,仅上海就有20家新剧团,而“党徒既众,所传渐异”。

文章作者

舒可文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人人都是股神

12万亿财富疯狂膨胀

45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