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再说美丽的容器

作者:朱伟

2018-05-25·阅读时长4分钟

8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1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由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资助的这次伦敦交响乐团到中国巡演,名为“完美无瑕的表现”。青年指挥家丹尼尔·哈丁率这支乐团第二次访华,带来了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齐默尔曼。出生于德国杜伊斯堡的齐默尔曼是荷兰人克雷伯斯的学生,克雷伯斯原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第一首席,强调以技巧体现音色。我们最熟悉他的两张唱片,一张是他与格吕米奥合作的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另一张就是他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海丁克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齐默尔曼1985年20岁开始崭露头角,1987年他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已经广获好评。但之前,我只听前辈胡亚东先生赞誉他的琴技,却未听过他的录音。胡先生不仅收藏了他的贝多芬与勃拉姆斯协奏曲,还收藏了他与亚历山大·朗奎茨的全套莫扎特奏鸣曲。在比较一批新演奏家之后,他对齐默尔曼的评介是,情感比较内敛,技巧出众。

老实说,听到齐默尔曼的现场之前,我没想过贝多芬这首协奏曲有一个审美标准问题。情感如何倾诉与华彩乐段如何炫技,本是小提琴协奏曲通过对比来做艺术表达的两个方面。而长时间来,其实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首协奏曲强调情感浓烈而朴素地处理华彩乐段的版本。比如匈牙利演奏家西盖蒂1947年的录音,因他特殊的琴声,第一乐章发展部甚至有嘶哑与哽咽的效果。比如俄罗斯演奏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给予了情感倾诉宽厚的幅度。尽管也有西盖蒂或老奥以浓厚情感遮盖技术粗糙的说法,但多数人还是容易被情感俘获。齐默尔曼这次的演奏,在轻盈处理情感沉思中表现诗意,突出了华彩乐段中的技巧,因为技巧表现超过了他老师克雷伯斯的界线,有人就质疑他炫技过多减弱了情感。

我由此好奇贝多芬当年创作此曲的初衷。我注意到,此曲1806年底由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克莱门特首演的评论中提到,克莱门特是以“信手拈来却无不恰到好处的精湛技巧,表现了繁复多变的美感”。只有轻盈中才有“繁复多变”。贝多芬此曲其实专为克莱门蒂展示技巧而作,克莱门蒂当时是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兼乐队指挥,当时评论他的演奏风格是,“不像维奥蒂学派那样果断、粗犷有力,而是难以描绘的优美、精巧与雅致”。维奥蒂是科莱里开创的意大利小提琴演奏传统的最后一位代表,比克莱门特大25岁。他强调通过情绪的鲜明对比来展示饱满而宽阔的音色,突出歌唱性的连弓。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人人都是股神

12万亿财富疯狂膨胀

45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