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一平
2018-05-25·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5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王小波所在14队的队长王永贵 )
辗转12天后才到达弄巴农场景罕14队的22名知青里,教育部直属二龙路中学“老初一”的学生共有9个,4男5女,分别是王小波、赵红旗、赵和平、艾建平、沈芬、那佳、朱萍华、岳薇和艾建英。景罕14队也就是云南建设兵团3师10团3营2连,全连120多人,一半是本地老职工,另一半是知青,除开北京,还有来自四川、上海等地的知青。
卡车只把王小波他们拉到山上的15队,由山下14队的副队长田家应,也就是老队长王永贵的爱人带人上山去接,知青们的箱箱柜柜,用牛车拉了两三趟。王小波的行装是一个大木箱,全是换洗衣服和被褥。在当时生活物资匮乏的农场,这些教育部大院子女的行装,着实让当地人感叹了一阵子。头两个月,知青们暂住粮仓,一堵矮墙将男女生隔开,晚上躺在蚊帐里,看着一只只大耗子在屋顶上嗖嗖窜来窜去,男生新奇,女生尖叫。给知青住的平房修好后是4人一间,王小波和赵红旗、赵和平兄弟是同屋。围成四合院形状的这几排平房,后来成为当地职工的房子,几经改建,保留下来部分,格局也发生了改变。不过14队的老人们,依旧能指着已经大变样的房子,忆起王小波就住在西面那排从左往右数过去的第四间。
有的老人对“王小波”这个名字并没有反应,一旦拿出照片,记忆立马回来了,“记得他”,“个子高高的、脑门重重的、走路头歪歪的,脚一步一拖的”。静坐下来,老人们其实能够如数家珍地列出更多知青的名字,区分他们分别来自哪个城市。王小波并不是让当地人记忆最深刻的,因为这个外号“野牛”的年轻人,当年并不爱跟旁人说话,也不大搭理人。王永贵记得最清楚的知青叫张伟,这个后来当上队里会计的年轻人在一次发工资的时候,把5块当成2块发出去,一下子差错120多块钱,王永贵急得追查到半夜2点。知青的到来,对当地人而言,同样是新奇的经历。现在的弄巴农场,从交通上说已经不再偏僻,在昆明转机,50分钟就可到达德宏芒市机场,换乘汽车,经瑞丽到陇川,再到弄巴,不到3小时。
发表文章9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62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