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7-02·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8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国储拍卖小麦,一连拍了6次,到2006年12月21日第6次拍卖的时候,期货市场已经摆脱了对拍卖的忌惮心理,大幅度反弹了。拍卖小麦的同时,“发改委”还下发紧急通知,支持木薯、甜高粱以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提炼生物燃料,停止审批各地一哄而上的玉米加工乙醇项目。表面看一场“粮荒”带来了政策的紧急反应,其实,中储手中4000多万吨的小麦正到了开仓放粮的时候,正是拍卖的大好时机。
本次农产品牛市的起源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严重干旱而导致小麦大幅减产,全球小麦供不应求和库存降至30年来的新低,随后带动国际和国内小麦期货大幅上涨。而玉米则由于燃料乙醇等工业消费的快速增长,市场热炒其生物能源概念,推动国际和国内玉米大涨。但相对于国际农产品期货的涨幅,国内农产品期货涨幅偏小,主要是由于我国今年小麦、玉米都是丰产年,国内供需基本平衡。因此在粮价上涨并不显著的情况下拍卖粮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粮食丰收之后,为保护农民利益,政府采用了最低收购价托市的手段,国家按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冀、鲁、豫、苏、鄂、皖6个小麦主产省收购小麦814亿斤,合4000多万吨,占6省总产量的40%,商品粮产量的80%。托市收购使小麦价格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以上,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保护了农民的种植利益,却忽视了市场本身的供求规律,由于收购量过大,市场小麦等原粮的有效供给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前期的粮油价格。而近期出台的粮食调控,也是对前期有关政策的修正。但大规模地拍卖,消耗了库存,或许正是考虑到库存日拍日少,投机者才敢于入场抬高粮食价格。投机者和粮源控制者之间的博弈在市场上引起波动。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6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