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喝粥

作者:朱伟

2018-07-02·阅读时长4分钟

37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52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 伟)

王蒙小说中,《坚硬的稀粥》写国民性,写到一个家庭中深刻的家长关系。其实早起喝粥应该是老祖宗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生存基因,所以大家习惯早起喝粥,才感觉到舒服与惬意。在我读过有关喝粥的文字中,记忆最深刻应该是宋朝张耒的《粥记赠老》,其中写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张耒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苏东坡很赏识这个弟子,称他的诗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按《黄帝内经》的说法,胃是五脏六腑之海,生精气才溉五脏。早晨空腹时喝粥,首先是润胃暖胃的作用,能疏通胃中谷气。古人说,五谷养人,但入胃后在消化中产生谷气,谷气通才变成精气,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谷气淤积则就生理机能失调,危机四伏。晋朝杨泉在《物理论》中的说法是,谷气淤而不通,就人肥而寿短;谷气换成精气,则人瘦而寿长。

喝粥的历史源头,都说在黄帝。我感兴趣的是先人们如何喝粥。早时应该不用“喝”字,因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金鼓,榜人歌,声流喝”,“喝”是悲声。大概宋以后才用“喝”作饮用的象声词,因为元曲中开始出现“喝汤”,而唐诗中即使酒也不用“喝”。李贺的《秦王饮酒》:“酒酣喝月使倒行,银云栉栉瑶殿明。”“喝”还是喝令。仔细想,“喝”用于粥,其实比用于酒或汤都形象:因为粥之黏稠无法细声饮或啜,“喝”字指必须出较大的声音。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曲艺时代的尾声

4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