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7-06·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1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7月31日墨尔本将举办一次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拍卖会,预展吸引了很多观众。拍品里面有很多北部阿纳姆地土著的早期作品,基本都是表现澳大利亚肺鱼和龟类动物的主题,原始拙朴。20世纪在澳大利亚绘画史上享有艺术地位的土著画家作品也被收入拍卖,如Charlie Numbulmoore(1907~1971)的一幅画,估价达到10~15万澳元,属拍品里的高价。■ )
收藏家都好古,不过艾丹好的那份古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唐宋明清,远到了夏商周前的上古时代。我们聊起玉器收藏,他对现在被藏家和市场宠爱的明清玉器淡漠得很,评其“好看”,却“俗气”。艾丹藏玉20多年,步步趋“古”,从前也喜欢过明清玉器、宋辽金玉器,然后是商周至汉代,最终心思全放在了新石器晚期的玉器上。“我觉得,从新石器晚期直至清代,玉器文化在技术上走的是上坡路,在艺术上走的却是一条下坡路,假如将漫长的岁月中有代表性的玉器按顺序摆放在一起,你看过一遍之后,也许会有同感。这也是我轻视鼻烟壶、玉牌子,重视玉圭、玉钺的主要原因。”他将这极其个人化的感受写在了新书《玉器时代》里,并不怕人和他辩驳一番。
为世界所公认的历史分期是根据生产工具质料的发展变化,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但考古界有学者根据中国发掘的大批遗存提出一个新观点:在中国的新石器晚期和青铜器时代之间,还存在一个玉器层,距今大约5000~3500年。艾丹说,这个时期被我们称作“中国玉器时代”,它没有留下文字,但留下了实物,主体以良渚文化(长江下游)、龙山文化(黄河下游)和红山文化(辽河流域)为代表,渗透到当时的各个领域,而且存世长达千年。考古界反对“玉器时代”提法的人,认为玉器并未成为生产工具,不符合断代的标准。艾丹却主张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义:所谓玉器时代,就是用玉器来制作礼器的时代。和石器时代比较,这些玉器大多不再成为生产工具,而作为礼器见证了那个时期精神和文化上的仪式感——按《周礼》中记载:“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器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文化见证,就像神像和神庙的残迹见证了古希腊,这正是令艾丹着迷的地方,“没有实物,文化就虚妄了”。
黄河文化是艾丹的研究重心。这么多年他一直专心收新时期晚期至夏代的中国北方玉器,目前藏有50组约百件左右,将北方的玉礼器基本收藏完整了。黄河下游有龙山文化区,中游是石峁文化区,上游则是齐山文化区,艾丹从这些破碎的玉器片断看到,以艺术方式表达出来的礼和神性在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流般延续的文化价值,从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直抵汉唐,而其他地域如更北部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通过玉器遗存体现出来的就有断档和残缺。“良渚文化区出土了大量的琮,但没有发现过璋和圭,并且到夏代以后便基本缺失了。这个地域的玉礼器制作精美,但我感觉在内蕴上要输给黄河文化区。以琮为例,良渚的重雕琢,不像齐家文化的玉琮那么肃穆。”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