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沈嘉禄:寻找上海本帮菜记忆

作者:吴琪

2018-07-17·阅读时长7分钟

79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3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沈嘉禄 )

“文革”间保留的十八个帮派菜

“老上海”沈嘉禄招待朋友吃饭有讲究。如果朋友从南方来,请他们到虹桥路上的“鲜墙房”,这家山西商号的铺面,靠墙一边柜子摆满了煲汤的中药材,地上搁着扛箱、磨盘、食盒和榨甘蔗的“床”,还有排椅。如果是旅居海外多年省亲的朋友,就带他们去新天地的“透明思考”,装潢以琉璃艺术品为特色,每个图案中都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如果朋友开车来,带他们去控江路、江浦路口的迈玛瑞酒店,开在洋房里的酒店门口停着上世纪30年代英国出品的蒸汽机火车头,满屋子的老家具。城隍庙的老字号“绿波廊”,也是沈嘉禄宴客的选择。

生活在繁华的大上海,美食选择自然多种多样。可是出生在普通人家又遇困难时期,青少年时期的沈嘉禄对吃食并没有特别的兴趣。1973年高中毕业,作为家中老幺的沈嘉禄留在上海,被分配到饭店工作。沈嘉禄记得,那时候市场上的带鱼分为两种,一种只有裤带那么窄,卖一毛五分钱一斤;一种有三四指粗,卖五毛一分钱一斤。多数市民家庭只有条件买前一种,回家后做成鱼松,细致地在锅里把带鱼炒到骨头都酥了,吃下去非常美味。那时候家家都有知青,沈家的其他四个儿子远在黑龙江、新疆等地。怕孩子在农村受苦的上海人,几乎家家都在做一种简易的煤油炉,把食品罐头的铁皮剪开,用十二扭纱绳搓成芯子,知青可以带到农村去煮点吃食。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吴琪

发表文章4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19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18个食客

王世襄、蔡澜、盛中国、沈宏非······

43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