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陈村的日记

作者:朱伟

2018-07-17·阅读时长4分钟

44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5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 伟)

陈村在2006年出版了他的2004年日记,2004年他50岁,所以叫《五根日记》。前几年他已经出过一本年度日记。每人每天所经历大抵多为琐事,琐事记多了别人不屑,自己都无趣,于是能坚持记录流水不腐的,相信不会很多。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在无趣中流去,事后记忆,影绰绰只有轮廓中概念,一点鲜艳没有。想陈村出版年度日记,多少因“我们看历史教材,总难以还原当时氛围。当历史被过滤、删简,只剩下几条筋时,一切述说都徒劳”。他说,“历史如果是由信件、便条编织而成,读历史将是一件快事”。

但在历史风云面前,信件、便条总如微尘,历史总演义为大事磅礴。因在风际云会中击水机会少之又少,日记就总是琐碎,读日记于是必须有心态。在我熟悉作家中,叶兆言是能将日记读出酽茶味道的,他在1990年就编成内地第一本综合性《名人日记》送我,后面有他自己编写的现当代、近代名人著名日记提要。该选本所选40多种,中外名人杂糅。兆言当年曾与我说,蒋经国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的日记颇有意思。我读后印象深的,则除周佛海开始汉奸生涯的日记,还有翁同教光绪读书的日记。想不到周佛海日记文字那么有表现力。日记要记到简练,能研磨出味道,需极强文字功底。编此书时,周作人、顾维均等日记还均未出版。

这几年,历史人物日记整理出版多起来,因篇幅冗长,往往难静读。去年曾买过一本张允和先生的《昆曲日记》,读后却失望。原因大约虽横跨近20年,“文革”前有详细记录的则只有1957一年,60年代整个省略,等再有记载已是1978先生近70岁之后。这是一本工作日记,张先生及友好私人生活被无情过滤,虽然1957年孟超、俞平伯、郑振铎他们的发言在今天读仍有意思,但跌宕起伏、悲剧与喜剧横生的整个60年代缺失,社会背景也被省略,孤零零昆曲就了无生气。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18个食客

王世襄、蔡澜、盛中国、沈宏非······

43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