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千里走单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18·阅读时长3分钟

36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1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小于)

不约而同地,电影学院郑洞天与倪震两位教授都用“回归”二字来评价他们昔日学生的这部最新电影,语气中透出欣慰。倒也不是说张艺谋具体回归到哪部具体的影片,而是回到了他最擅长的风格:朴素、纪实手法,以及温情。在张艺谋的创作过程中,前期电影诸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被说成“伪民俗”,“后殖民主义心态”,中期的《有话好好说》则有模仿王家卫的嫌疑,并引发质疑:“张艺谋本人是不是不适合拍城市题材?”后期的《英雄》和《十面埋伏》遭遇到的恶评更不用提了。最少被诟病的,是没有公映过的《活着》与《秋菊打官司》。一路看下来,张艺谋其实一直在求变,只是有的电影不被人接受,有的被人接受下来,并高度赞扬,尤其是朴素的纪实手法的作品。所以,《千里走单骑》出来后,有了“回归”一说。

《千里走单骑》中有些地方导演的设计比较生硬。高仓健扮演的日本父亲第一次去监狱里拍李加民唱傩剧《千里走单骑》,锣鼓点响起,李加民一动不动站着,锣鼓点又一次响起,李加民还是不吭声不动弹。这样的设计固然很戏剧化,但并不符合真实情景。在监狱里,李加民根本不敢这样,他肯定会唱,也许心情不好会唱错,可绝对不敢不唱!他的一动不动只是为了符合导演的要求。不过总的来说,张艺谋的故事说得还是很流畅,画面干净利索。高仓健扮演的父亲恳求李主任帮忙,把锦旗的杆子攥得嘎巴嘎巴作响时,也确实让人感动。由此看来,这次“回归”是成功的,它好像完成了挽回张艺谋艺术声望的责任。

其实拍什么样的电影,完全是导演的个人选择。有问题的是所谓“回归”之说,它是对张艺谋前两部电影的否定,好像那是一段弯路。其实并非如此。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