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导引 | 探寻诗意的平衡和聆听的意境

作者:姜宇辉

2017-08-30·阅读时长4分钟

22165人看过

探寻诗意的平衡和聆听的意境

9.85MB
00:0011:27


#温馨提示#

1、通过微信订阅本专栏的用户,建议下载中读App收听姜宇辉老师的讲课,App上可以控制音频进度条,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收听体验。

2、加入姜宇辉读书会线上微信群,获得姜老师关于哲学、艺术等方面更多的阅读推荐和交流。专栏中涉及到的音乐、影视等作品,入群即可获取准备好的欣赏链接,无需再费时费力搜索。(入群方法:私信中读微信服务号晒出订阅专栏截图后,邀请加入)


大家好,欢迎收听“声音的灵性之旅”节目,我是主讲人姜宇辉。

这是第一期节目,作为导引,我们先大致谈一下创作这个节目的初衷以及一些基本的设想。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随着节目的展开和深入,期待会有更多的听众朋友加入进来。到时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关于节目的具体内容、主题等等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意见。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虽然是一个哲学学者,但一直对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在这当中,又尤其对声音有着一种迷恋乃至迷执。围绕着这个主题,我写了很多文字,也策划、主持了很多的论坛和活动,似乎也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对声音感兴趣。借着这个背景,我想借助三联中读这个优质的知识传播和分享平台,进一步延续之前的思路,但又进行一些有趣的变化和新鲜的尝试。

和单纯的写作或论坛不同,我们这档节目不是将重点放在理论的分析或脉络的梳理上,而是试图更为贴近日常的生活和真实的体验。所以节目的主题首先是极为多样的,会涵盖哲学、科学、艺术等等不同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去展现声音世界的博大精深,瑰丽迷人。按照初步的构想,首先有这么几个主要的子板块:

一是艺术中的声音。会涉及电影,文学,绘画等等不同艺术类别对声音现象的描绘,对聆听体验的营造。由此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声音这个看似次要的主题,实际上却在古往今来的艺术创作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分量。

二是环境的声音。小到城市空间,大到山水自然,甚至远至宇宙太空,都将进入我们的聆听范围。只不过,我们的兴趣并非仅局限于科普或猎奇,而更试图揭示声音如何能够连接我们与外部广袤的空间世界。

三是内心的声音。这些声音虽然与我们的自我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但平时却很少引发关注和反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内心独白(inner voice)。这样一种如此常见,甚至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聆听体验,真正思索起来却是如此的神秘莫测。这是否也说明,对于声音的奥秘,我们所了解充其量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四是虚拟空间的声音。比如电脑游戏中的声音设计,VR设备所营造出的逼真的聆听体验,以及互联网对我们聆听方式的深刻改变等等。

此外,我们还会涉及声音艺术和哲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其中最重要、最终极的就是噪音(noise)和静默(silence)。完全可以说,我们这个节目就是试图在噪音和静默这两极之间探寻一种诗意的平衡和聆听的意境。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暂时列举的一些主题。在微信的交流群之中,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我会尽量在节目中进行探讨。此外,每一期节目都会重点围绕一个案例来展开,所以大家如果在生活中偶遇了难忘的声音,也别忘了在群里分享一下,或许可以引发更为深刻的讨论。

听到这里,你可能首先就会追问:为什么一定要关注声音呢?声音对于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来说又有着怎样的关键意义呢?这些问题,本来是应该在这个系列节目接近尾声的地方再来进行总结,但在这里,我就想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出发。首先,让我们从生命开端的地方开始。一般人总会觉得,在我们所获得的感官信息之中,视觉所占据的比重是最大的。这显然没错,毕竟,想要了解一个物体的形状颜色,远近方位,睁开眼睛就看得一目了然;但看似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靠听觉来完成,那也是极为困难的。不信的话,你等一下可以做一个极为简单但也很有趣的小实验。你可以让别人把一个你事先没有看到的尖锐物体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看看你要费多大力气才能“听”出这个物体的大致形状。

因此,概括说来,听觉在日常的感知之中,顶多也就起到辅助视觉的作用。然而,这只是对于健全发育的成人来说才是如此。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所有感觉之中,实际上最早发育的恰恰是听觉。据说在羊水中的胎儿,大约两个月左右就已经开始发展出聆听的能力。这种听觉虽然还相当原始初级,但至少证明一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彼此清晰分化之前,听觉就已经作为一种原初的感觉场域而存在了。说一句并不夸张的话,我们的肉体生命,最初是通过听觉而觉醒的;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最初也是通过声音而实现的。这一点似乎也可以解释日常听觉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声音很少像视觉对象那样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总是如空气、海水那样浸没、渗透着我们的肉身。这样说来,将声音仅仅描述成一种感觉的对象就不恰当,它更接近一种环境和氛围。虽然脱离母体的羊水标志一个新生命的真正起点,但声音这片羊水、这层薄膜却时时处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体的始终。



法国声音艺术大师艾莲娜·哈迪格(Eliane Radigue)所创作的《生命创生》(Biogenesis)专辑封面



这里我就想到一个相当精妙的作品。那是法国声音艺术大师艾莲娜·哈迪格(Eliane Radigue)所创作的《生命创生》(Biogenesis),在其中她主要采录了羊水中的宝宝的心跳声音,再和妈妈的心跳声混合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巧夺天工的声音诗篇。我又想到,像Techno, House这样四拍重音,听上去完全机械重复的电子舞曲的节拍之所以会让我们如此沉迷,如飞蛾扑火一般将身体融化其中,其实并不是因为它让我们体验了一回成为机器的冰冷快感,而恰恰是在我们身上激发出那种源自声音母体的原始温暖。在震荡的心跳节奏之中,我们彼此聆听,相濡以沫。

希望这个简单的案例能够为你打开声音世界的入口,也希望我们在随后的节目之中能够为大家描绘出更为新鲜有趣的声音图景。

(本文音频出处:Eliane Radigue-Biogenesis)

文章作者

姜宇辉

发表文章538篇 获得31个推荐 粉丝6675人

根茎浪游人,跨界思想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姜宇辉·“听”见幸福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音乐专辑里的声音哲学

4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