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03·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7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陆丁)
今年是实行积极财政的第5年。截止到6月份,发行的国债数量已经达到6600亿。从总量上来说,加上银行不良资产和其他的隐含债务,国家财政的债务数量仍然低于通常标准。再加上国债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基础建设方面的项目,所以,如果从还债能力和经济安全角度,国债发行对经济负面影响并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严重。何况,如果没有国债的支持,这5年来的软着陆不会那么顺利,道路交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不可能进展这么迅速。这还不算国债投资项目对缓解就业压力所做的贡献。但国债的这种大量发行以及国债投资项目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占地位的逐渐加重,对整个经济结构也实在造成了影响。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债投资实际上压缩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
这种观点本身其实并不怎么成立,因为国债投资项目往往集中于现阶段的民间资本并不适合介入,甚至还没有能力介入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更重要的是,国债投资的大量增加实际上是作为对“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的补救措施出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谈论国债投资项目的“挤出”效应,多少有一点倒果为因的意思。
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国债对整个经济运行作用的机会。事实上,尽管很难说在现阶段国债投资项目已经把“民间”资本挤出了直接投资领域,但国债大量发行却降低了资金到达实际经济部门的可能性。与此相应,整个经济运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依赖却明显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夏斌的文章,自从1998实施积极财政以来,银行体系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每年增长的速度是61.6%,而银行对企业的债权,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10.4%。反映到总的增长量上,两者差别就更为明显,前者达581.4%,后者则只有48.6%。同时,企业信贷在全社会信贷总量中的比例则从1997年底的84.69%下降到2001年底的72.35%。这意味着,在实行积极财政的这几年中,银行惜贷企业慎贷的情况不仅没有解决,看起来还有所加剧,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粗糙地说)就是,银行的钱没贷给企业,“都”用来买国债了。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