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7-09-07·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801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实习记者/吴扬
抢救式纪录
纪录片《二十二》上映前一天,冯小刚导演发了一条微博,转发了演员张歆艺写给他的信。信中张歆艺说道,导演郭柯几年前因为经费紧张,找到她出资赞助《二十二》的拍摄。电影即将上映,面临排片少关注低的困境,呼吁大家给予如此重要的题材应有的关注,保护电影排片。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3多万次。由此,这部原本几乎不为人关注的纪录片,进入了公众视野。
作为国内首部进入院线,以慰安妇受害者为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选择于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这天上映。电影首映当天,我去看了早场,早上10点,出乎意料,60多人的影厅差不多全坐满了。放映过程中,时不时能够听到观众的啜泣声。放映结束,片尾曲《九重山》响起,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全都安安静静等到片尾字幕结束。
“真诚”“感动”“了不起”几乎是所有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观感。而早在2016年年底,因为电影宣发经费不足,郭柯在网络发起众筹,获得超过三万名观众的支持。这些人的名字,也被郭柯一一写进电影片尾感谢名单中。
《二十二》排片一路逆袭。从上映当日3955场到16日2.9万场,仅仅两天的时间电影排片占比从1.5%飙升至10.9%,此后连续一周保持近10%的排片比。电影票房也一路走高,上映六日票房即突破一亿元,一举打破之前由陆川导演影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保持的6656万元国内纪录片票房纪录。目前,《二十二》票房已达1.68亿元,创造了一个属于国内纪录片领域的“票房奇迹”。
一部原本从题材和类型来看都属小众的电影,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郭柯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连连表示没想到,“是大家合力把它推到现在的高度”。
作为一个初涉纪录片领域的新手,郭柯此前唯一的纪录片拍摄经历是同为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短片《三十二》。郭柯说,2012年偶然读到《中国新闻周刊》一篇关于慰安妇韦绍兰的报道,起念拍下她的故事。这部讲述生活在广西桂林的九旬“慰安妇”老人韦绍兰和她的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故事的纪录片,正是郭柯接触“慰安妇”受害者群体的开始。
和慰安妇老人的接触让郭柯意识到:这些老人实在太老了,从32个幸存者到22个幸存者,不过一年多时间。“她们走得太快了,再不拍的话,可能连22个都没有了。一定要赶紧做这件事。”抱着与老人生命赛跑的紧迫感,2014年开始,郭柯带领团队实地走访黑龙江、山西、湖北、广西、海南五省29个地区,记录下22位老人的生存现状。电影呈现给观众的便是这22位老人的群像,片名《二十二》也由此而来。
8月12日,电影上映前两天,海南的黄有良老人在家中离世。至此,影片中22位老人仅剩8位在世。急速锐减的数字提醒着人们:对慰安妇受害者群体的关注和纪录开始实在太晚了,以至于《二十二》变成了很多老人一生中最后的影像记录。正因如此,电影被观众誉为一场“抢救式纪录”。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