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赵本山的铁岭发迹

作者:朱文轶

2018-08-13·阅读时长3分钟

148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1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文轶)

王鹏飞第一眼看到赵本山,当时还是小伙子的赵站在田埂里,老远跟他打招呼。那时王鹏飞刚从部队复员,任铁岭市开原县莲花乡人民公社党委宣传委员。“1978年,我骑自行车路过那,他和另外一小伙子站在田里抽旱烟,他没那小伙子长得高,我对他印象更深的倒是他那个长长的下巴。”王鹏飞现在是铁岭市工商局副局长,他回忆说,“赵本山说,‘王老师,我们成个戏班吧,你看干活这么苦,我手上都是茧子’,我回去确实好好想了想他的话,那时农村文化生活确实很枯燥,两口子打架都围一帮人看热闹”,“没多久文艺宣传队就成立了”。

赵本山出生在开原县莲花乡的莲花村。那个山村,周围都是山,有个岭,中间有条河,一共才二十四户人家,不到一百口人,很穷。“吃不饱,这是童年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赵本山对记者说,“印象中那时候几乎没吃过整顿的饭”,“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想离开农村,农村太苦了。”

“进城”这个被赵本山当年视为一生愿望的心愿,也因为通过文艺系统,在那个年代有了惟一实现的可能。“谁也没想到他能走这么远,他自己也不会想得到”,《摔三弦》的作者李忠堂时任铁岭文艺馆馆长,他说,对赵本山来说,现实的仅仅是一个城市户口,好点的收入,“1980年,在宣传队一个月能拿30块,农民种地一年的收入不过六七十块”。

文章作者

朱文轶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51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个赵本山

34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