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13·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1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贝小戎)
2月27日,大赦国际的创始人、83岁的彼得·本尼森(Peter Benenson)死于肺炎。世界上最大的独立人权组织大赦国际完全就是他一个人想象力的产物。彼得·本尼森的父母是俄罗斯犹太人,出生于英国。他是诗人奥登亲自指导的学生,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因为创建大赦国际而被一些人称为梦想者甚至圣徒。
在伊顿公学读书的时候,他就早早地表现出了对抗不公的执拗,向校长抱怨学校饭菜的低劣。这促使她母亲给他写了一封信,警告他的“革命倾向”。16岁时候,他发起了平生第一场运动,赢得了学校对西班牙内战中新成立的抚慰委员会的支持,帮助共和党人的遗孤。他自己还“领养”了一个孤儿,为他支付生活费。他还发动校友及其家人筹款帮助两名德国犹太人逃亡到英国。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本尼森参加了英国军队,二战后以士兵身份学习法律,退役后成了一名执业律师。
1961年,本尼森在报纸上看到,有两个学生因为在里斯本一家酒吧为自由干杯而被逮捕并被判处7年监禁。他非常震怒,立即向《观察家报》投书一封:“一周中的每一天,打开报纸你都会读到一篇报道,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又有人因为其观点或者宗教信仰不容于当局而被监禁、虐待甚至枪决。报纸的读者对自己的无力感感到厌恶。然而如果将遍布全世界的这种厌恶之感收束成统一行动的话,就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说服专制的葡萄牙当局释放这两名学生呢?必须设法用书面抗议来围攻萨拉萨尔政权。大赦国际后来的一位秘书长说:“可以通过给政府写信来促成有良知的犯人得到释放。”这个主意开始在本尼森的心中生根、发芽。他想,干吗只在一个国家发起一次运动,为什么不用一整年的运动来吸引公众注意到全世界政治犯的遭遇?他在伦敦找到了两位他觉得会对他的想法感兴趣、其声誉和社会关系会给予他帮助的人——著名的教友派信徒埃里克和国际知名的律师布洛姆·库珀。三个人决定将这场运动称为“要求大赦1961”。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