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房住不炒”新时代

作者:谢九

2018-11-08·阅读时长19分钟

512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625个字,产生31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每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心里都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房地产的拐点真的来了吗?

今年9月份,万科的郁亮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表示,房地产行业的转折实实在在到来了,要以“活下去”为最终目标。在9月底的万科秋季例会上,会议现场“活下去”的标语更是在网络上刷屏。龙头万科都如此悲观,地产行业20年的繁荣真的要结束了吗?

从销售数据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前景的确在迅速恶化。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仅为2.9%,而去年同期增速是10.3%,2016年的同期销售增速更是高达27%。仅仅两年时间,商品房销售增速可谓雪崩式下滑,按照这样的趋势,商品房销售出现负增长已经近在咫尺,如果仅从单月销售来看,今年9月份的销售增速其实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房地产是一个高负债的行业,国内龙头地产公司的负债率基本上超过80%。恒大的负债率是82%,万科的是85%,碧桂园的是90%,融创的是91%,房地产企业几乎都将高杠杆资金用到了极致。

在过去住房短缺的时代,开发商的房子很快就可以售罄,实现快速销售回款,为开发商的现金流正常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一旦住房销售放缓,开发商们就要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为了避免现金流断裂,开发商不得不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融资,以弥补销售回款放慢带来的冲击,这就使得原本已经很高的负债率继续攀升。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内资金去杠杆,加之房地产融资的渠道收紧,开发商融资的成本越来越高。2015年,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发债成本只有不到4%,但是最近两年快速提升,2017年,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大致在8%左右,今年基本上在12%以上。恒大最近发债18亿美元,利息高达13.75%,许家印自掏腰包认购了10亿美元。恒大尚且如此,房地产企业当前的融资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市场融资难度越大,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就越高,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雪上加霜的是,未来几年,房地产企业将迎来偿债高峰期。2015年,管理层为了鼓励债券市场发展,对公司债的发行大幅松绑,当年证监会出台《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对发债主体的门槛大幅降低,此前只有境内外上市公司才能发行公司债,新规将符合条件的非上市公司也纳入其中。加之当年股灾之后资金无处可去,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在当年出现井喷。房地产企业借这一轮债券牛市大规模融资,但是现在开始陆续进入还债期。有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房企的负债总额大概为19万亿元,其中2019年和2021年是偿债高峰,大概有12万亿元将在明后年陆续到期。

面对严峻的债务压力,开发商们的选择并不多。一是借新债还旧债,但是面对越来越严的融资环境,以及越来越高的融资成本,借新还旧的办法只能是饮鸩止渴。


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


第二个办法就是降价,加速销售资金回款。郁亮在“活下去”的讲话中就重点强调了回款:“6300亿的回款目标是所有业务的起点、基础和保障,如果 6300 亿回款目标没有达成,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停,因为这说明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和能力做下去。”而事实上,万科也的确在严格执行回款的核心目标,这一轮楼市降价,万科又一次站在了前列,网上热传的新闻“厦门白鹭郡降价四成”也让人看到了万科活下去的决心和勇气。除了万科,另外几家房地产龙头碧桂园、恒大等也都基本上采取了相同的战略,通过降价来实现快速回款,恒大早在年初就宣布全国楼盘8.9折,碧桂园更是因为降价幅度过大导致售楼处被砸。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应对债务危机还有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就是出售股权或是转让项目。万达将大量资产出售给融创,就是典型的断臂求生,不仅是万达,今年已经有很多房地产企业通过转让股权来获取资金。如果实在没有出路,那就只能接受破产或者被收购的命运,比如当年孙宏斌的顺驰和宋卫平的绿城,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被他人收购。

当然,这并不是房地产企业第一次遇到困境。过去10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经历过两次低谷,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内房地产量价齐跌,很多城市的房价跌幅都超过了20%甚至更多,另外一次是2012年,当时楼市成交量急剧萎缩,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保持负增长。这两次房地产低谷,最终都是靠政策层面救市,楼市从低谷大幅反弹,房地产企业也最终有惊无险地度过寒冬,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但是这一次,政策风向变了。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房住不炒”首次提出之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不过是房地产调控史上的又一个口号而已,过不了多长时间,调控就会再度放松,所以很多人并没有将这一次的“房住不炒”太当回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房住不炒”确实是要动真格的了。

按照以往的经验,每次房价上涨过快时,房地产调控力度都会加大,但随着经济遭遇增长压力,房地产调控很快就会松绑。这一次“房住不炒”提出之时,也是楼市刚刚经历了一轮暴涨,很多人预计调控力度应该不会持续太久。结果“房住不炒”提出来已经两年,至今未有丝毫放松的迹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今年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即便如此,中央政策对于房地产调控也并没有松动,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下,第一时间重启了基建引擎,但对于房地产引擎没有丝毫重启的迹象。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在这次会议上,中央首次将中国的经济形势描述为“稳中有变”。历史上来看,官方对中国经济的描述通常都是“稳中向好”,这一次描述口径发生变化,其实是相当于承认当前中国经济遭遇的困难。但即便如此,中央也依然强调要加强房地产调控,在会议列出的六大任务中,第五条就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房价的表述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7月份则变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前者意味着允许房价有一定的上涨空间,只是不能过快上涨,而这一次政治局会议的表态,意味着已经不能容忍房价的上涨。在经济形势稳中有变的背景下,依然对房地产调控做出这样的表态,中央对于“房住不炒”的决心可见一斑。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过去屡屡被验证的“经济下滑带来调控放松”的模式已经很难重演。开发商们向来是对政策最为敏感的群体,当风向开始转变时,开发商们最早意识到,等待政策救市已经不太可能,唯有自救才能度过寒冬。郁亮在“活下去”的讲话中就认识到,“虽然我们所处的行业仍然有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做的事情必须要改变,必须要认识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进入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有四个字:收敛,聚焦。这是应对转折点和不确定情况的最好方法。只有收敛和聚焦,我们才能应对正在发生的转折;没有收敛和聚焦,我们就很容易在转折点中被淘汰”。基于这样的判断,“活下去”成为万科当前的生存之道。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在沐浴了20年的政策春风之后,拐点确实来了。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80个推荐 粉丝3698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炒房终结?

居住重新改变中国

1068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