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怡
2018-11-08·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33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作为少数在英国高等学府讲授人文学科的美籍教授之一,57岁的尤金·罗根(Eugene Rogan)自嘲“在30岁那一年,阴错阳差地获得了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少年时代,他曾随担任诺斯罗普飞机公司驻中东销售代表的父亲在黎巴嫩和埃及生活过8年,见证了1973年石油危机、黎巴嫩内战的爆发以及埃及、以色列两国戏剧性的和解,也初步萌生出对中东问题的兴趣。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罗根开始正式踏足中东学(Middle Eastern Studies)专业领域,主攻奥斯曼帝国晚期史和阿拉伯人—以色列关系史研究,1991年在哈佛大学取得历史学和中东研究博士学位。同一年,他被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聘用,在中东学泰斗阿尔伯特·胡拉尼(Albert Hourani)创办的该校中东研究中心(MEC)从事研究和授课工作,继而出任该中心主任。2017年,罗根当选为全英人文及社会科学类最高学术机构——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FBA)。
尽管曾长期为英国议会、外交部以及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提供中东政策咨询,罗根教授却不认为中东学研究的价值仅仅在于“实用性”的一面。在他看来,20世纪以来的中东历史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历史,一方面记录了阿拉伯人被强行纳入由欧美帝国主义制订的游戏规则并对其做出抗争的历程,同时也浓缩了他们寻求在本国建立责任政府制度以实现内生的政治现代化的努力。从“一战”末期的民族自决尝试到21世纪初的“阿拉伯之春”,这种双重抗争延续超过百年,构成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为学术界所忽视。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阿拉伯人:一部历史》及其修订版中,罗根教授对此曾有过完整的论述。该书先后被翻译成10种语言,并入选《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2009年度最佳图书榜单。
2015年撰成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一书,将现代阿拉伯国家体系的诞生置于世界史视野下加以考察,代表了罗根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和成果,2017年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推出简体中文版。而该书所记录的“一战”结束后土耳其的国家转型、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犹太人问题的萌发等事件,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也依然是世界政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一战”结束已届100周年之际,罗根教授到访北京,接受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专访。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