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丰子恺的人间情味

作者:薛芃

2018-11-08·阅读时长16分钟

588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495个字,产生2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丰子恺


丰子恺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画家。在所有对他绘画的描述中,“雅俗共赏”大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用笔简练又有意趣,有批判,有关怀,还有温情,画的都是生活,讲的却是人生。他的漫画从浪漫化、抒情性,到充满童真童趣,再到抗战时期和1949年之后一度成为宣传工具,这个过程也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漫画史。

但丰子恺终其一生都怀抱着浪漫主义的生活情怀,他是画家,更是一个文人,一个典型的从民国思潮中长出来的知识分子。


日本画家竹久梦二


“遇见”竹久梦二

很难想象,如果年轻时的丰子恺没有痴迷于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作品,他日后是否还会画出这样的“子恺漫画”,甚至是否还会继续画画。

竹久梦二对丰子恺绘画的影响,几乎渗透形式、内容、情怀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在20岁出头迷失方向的这个年轻人心中,梦二成为一种精神动力,牵引着丰子恺,似乎在告诉他,画画并非没有出路,关键是看你画什么,怎么画。

1919年夏,21岁的丰子恺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急切地渴望继续深造。这时,他已经在恩师李叔同的引导下,学习了两年西洋画。李叔同曾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留学5年,跟着日本外光派画家黑田清辉学习油画,师法自然,偏爱明快的色调和户外光线。所以,当他自己回国教学时,自然也是一套西方美术教育的方法。从浙一师的第三年起,李叔同开始教丰子恺图画课和音乐课,这也成了日后丰子恺涉猎的主要领域。然而,丰子恺很快就在绘画这件事上产生了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画不好素描,办过一次画展也掀不起任何涟漪,无济于事,经济上又让他力不从心,他一方面憧憬着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叩问自己到底要不要继续学画。

毕业后,丰子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回老家桐乡石门湾做一个安分的小学老师,而是与同学吴梦非和刘质平一起,去上海办学。1920年,他们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这是继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学校之后,上海市第二个专门教授西洋画的艺术学校。同年4月,又与刘海粟、姜丹书等人共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育团体“中华美育会”,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月刊。

短短一年中,一个学校、一个团体、一本刊物,看似丰子恺已经卷入了上海文化旋涡中心即将大干一番的时候,他“几乎立刻就后悔为了一份固定职业而放弃学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丰子恺研究者张斌说:“从1930到1937年,丰子恺回老家修建了缘缘堂,那个时候就想赋闲在家,写写画画,过田园诗人的日子。而这种理想生活其实一早就在丰子恺心中埋下了种子。”上海的花花世界显然不适合丰子恺。

但在上海的两年中,丰子恺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上世纪20年代的留洋热潮中,丰子恺决定借钱赴日留学,他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在文化上“现代”起来。

日本的留学生活只有短短10个月,他将自己的这10个月称为“游学”。“遇见”竹久梦二,是在东京神田的二手书店。竹久梦二的绘画,是典型的明治晚期(20世纪初)和大正时期的艺术风格,充满了哀伤情调的日本式唯美风格,尤其是后期的美人画。丰子恺看到的这本《春之卷》画集,1909年由乐阳堂出版,发行后广受欢迎,集子中收录了梦二早期诗配画作品,哀伤的情绪还没那么浓烈。后来丰子恺在《谈日本的漫画》一文中这样诠释梦二的作品:“构图是西洋的,画趣是东洋的。形体是西洋的,笔法是东洋的。还有一点更大的特色,是画中诗趣的丰富。以前的漫画家,差不多全以诙谐滑稽、讽刺、游戏为主题,梦二则摒除此种趣味而专写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使人看了概念人生,抽发遐想。故他的画实在不能概称为漫画,真可称为‘无声之诗’呢。”


1921年末从日本归来时的丰子恺


但是当丰子恺看到《春之卷》时,竹久梦二已经不再画诗配画了,而是转向更为流行的美人画。张斌告诉我:“梦二《春之卷》中的这类诗配画在日本流行的时间很短,早于丰子恺到日本的时间十来年,那是日本杂志和刊物刚刚兴起的时候,梦二常在这些出版物上发表这些小画,也会做一些书籍的装帧设计。而丰子恺比梦二小14岁,中国杂志出版的兴起时间晚于日本十几年,也就是说,在与杂志出版的关系上,丰子恺与竹久梦二颇为相似。”

从绘画风格上来说,丰子恺究竟是怎样具体被梦二影响的呢?浙江美术馆的展览中,策展人将二人的类似题材作品并置对比,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同级生》一画收录在《春之卷》中,梦二以毛笔速写,画中一位坐着人力车的贵妇与一位站在路边背着婴儿、蓬头垢面的妇人相见寒暄,这是多年前的同学在各自经历巨大变化后的一次短暂相聚,梦二画的是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怪相和人世悲凉。与之对比的是收录在1945年《子恺漫画全集:学生相》中的一幅《小学时代的同学》,西装革履、手拿画框、全身透着现代气息的进步青年,遇上肩挑扁担、粗布褴褛的底层商贩,他们也曾是同学。

丰子恺曾经明确地写道,《同级生》真正打动他的不仅是简单的线条,更是诗趣和画题,这种影响几乎贯穿了他的漫画生涯。

除了绘画本身,丰子恺与梦二也有很多其他“巧合”,在杂志刊物上发表漫画而成名是其中之一。梦二是一个多产的画家,但因为很少参加大型画展而被当作“游走在艺术世界边缘的业余画家”,在这一点上,丰子恺也与之相似。

在日本的短暂游学期间,竹久梦二的作品给迷茫中的丰子恺打开了一扇大门,他试着收集所有竹久梦二的画集,但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这太难了。离开之时,他便委托在东京的酒友、同是爱书之人的黄涵秋,让他帮忙留意。丰子恺回国后,黄涵秋陆续集齐了夏、秋、冬三卷,又与梦二的《京人形》《梦二画手本》一同寄给了回到上海的丰子恺。这些画册一直陪伴着丰子恺度过创作的黄金时期直到中年,后来在颠沛流离中散落遗失了。

遗憾的是,丰子恺一直与竹久梦二是“神交”,他从未见过梦二本人。他在1936年写道:“这位老画家现在还在世间,但是沉默。我每遇从日本来的美术关系者,必探问梦二先生的消息,每次听到的总是‘不知’。”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92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炒房终结?

居住重新改变中国

1068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