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柔性生产:中国女装为何不可能转移到东南亚

作者:杨璐

2019-02-21·阅读时长14分钟

550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09个字,产生6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汉帛国际把缝纫机接入互联网,让大批量的生产碎片化


摄影/黄宇

现在,因为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让实现成为可能。在杭州,中国最大的女装制造商之一的汉帛集团,正在尝试把缝纫机接入互联网,让从前的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碎片化。如果推广开来,也许能够让竞争日益激烈的女装品牌减重前行。

零库存的电商平台

吴运洲每天早上8点就要到达办公室,因为要赶在工厂开工之前,把前一天必要商城平台上下单的女装款式和数量统计出来。工厂拿着这些订单开工生产,然后直接从生产车间快递到用户收上。如果你对买衣服这件事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吴运洲的操作顺序跟无论线上网红店、品牌旗舰店还是线下商场里的女装都不一样。除非是去定制,我们所有的衣服都是事先生产好,再分发到不同渠道售卖,再被我们买回家的。

生产和销售的顺序做了颠倒,背后却牵扯出服装领域一个讨论多年、很难实现的命题,就是柔性生产。服装能不能按照订单和需求,小批量生产,甚至是一件起订,而不是现在这样大批量流水线的模式。因为传统的顺序里,厂商先大批量的生产,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出去,它只能依据经验预估商品受欢迎的程度和销量,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库存。


一旦能够实现小批量甚至一件起订的柔性生产,就能够把生产销售的顺序颠倒过来,先销售再按照订单生产


库存问题被零售业称为“顽疾”。必要商城的创始人毕胜说,他研究了很多零售行业上市公司的财报,发现消费者买的东西比成本贵很多,企业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大家都活得不好就是因为库存的存在。比如BBC就报道Burberry最近一年烧掉了2860万英镑的库存,而过去五年累计烧掉超过9000万英镑的衣服。即便是我们看起来更科技的电商,也拿库存没辙。每一年的“双11”对于电商来讲其实是生死大考,一旦预估销量偏差过大,卖不掉的库存就会拖垮网店。有20年服装制造经验、汉帛国际的智能制造板块哈勃智慧云常务副总裁吴桥辉说,有的做得不错的网店,都临近“双11”生产的时间底线了还做不了决定,面料早就买好了,但是,这一行谁都知道宁可剩面料,也不能剩成衣。

零售业产生的这些库存,都作为成本摊入了销售的定价之中,它不像店铺租金或者广告费用那样为普通人所熟悉,而是一项很难理解的“隐形成本”。毕胜创立的必要商城就是想用消灭库存的模式经销物美价廉的商品。毕胜是百度创始团队成员,后来又创办过鞋类电商乐淘网,他从前是习惯于站在聚光灯下的,第三次创业却十分低调,据说他既不参加创业演讲,也不接受采访。于是我们一见面,他就解释说,现在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采访的时候得让他抽烟。毕胜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必要商城里,即便作为一个面向消费端的项目,也没有精力去外面营销自己。

让毕胜如此繁忙的原因是,“去掉库存降低成本”虽然是个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道理,实现起来艰难又缓慢。毕胜说,这已经是他花的第五年的时间了,因为去库存就必须从供应链上改变从前的生产组织形式,重新改造车间、产线,安排工人,而且作为一个电商平台,每上线一个新品类等于就是提前改造了一条这个品类的供应链。“我们管供应链的副总去年飞了48万公里,因为得跟每个单品背后的庞大系统交流。”毕胜说。

毕胜的合作伙伴是有国际品牌生产经验的大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考虑,中国制造业良莠不齐,选择那些有过大牌代工经验的工厂,是高效筛选生产技术和品质的条件。从可行性上考虑,愿意跟毕胜进行这场生产试验的企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和面向未来的眼光。把大批量生产改造成碎片化甚至单品加工的生产线是个浩大工程,毕胜说,平台上有一个女包店是给PRADA做代工的公司,从老板同意改造生产线到按照必要商城的下单模式生产出第一个包,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咖啡生产线听起来是很简单的标品吧,我们投资了一条6杯起订、包装可以有顾客定制的生产线,2018年3月份开工的,预计也要到2019年3月份产品才能在平台上线。”


汉帛国际是中国最大的女装制造商之一,H&M、COS、Max Mara等都是它的合作伙伴


这场生产重组实验的参加者必须是大企业,还因为除了舍得投入资金,本身需要有调动供应链上下游的影响力。毕胜说,一双男士黑皮鞋看起来就是一个鞋面、一个鞋底,其实涉及200多道工序。生产组织形式改变了,配件、辅料这些也有配合调整。它还得能自己开发设计产品,跟国家大牌合作过的工厂都有OEM(委托加工)和ODM(设计生产)两种能力。“我们有一个旅行箱的合作工厂,90%以上的专利都是它们自己的。”毕胜说。

对于消费者来讲“物美价廉”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购买的动力,他也许根本不关心也搞不懂零售行业的库存知识,可单凭必要商城里那些大牌制造商生产,价格又不高的商品就足以打动购买。毕胜说,必要商城成立五年以来,保持着200%的年增长,并且已经实现了盈利。他甚至连促销活动都不做,因为既没有库存成本,也没有营销广告,定价已经没有什么打折的空间。

高敏的转型诉求

吴运洲所在的母公司汉帛国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女装制造商之一,ZARA、H&M、COS、Karl Lagerfeld、Max Mara等品牌都是它的合作伙伴。在必要商城的平台上销售和生产,她不用像网红店一样跑完面料市场,跑工厂。吴运洲说,公司有自己的设计师,面料库用的也是汉帛国际的面料资源,在汉帛的工厂里生产。

必要商城上的销量虽然不错,可对于汉帛来讲,这不算是大生意,反倒是为了能够把生产和销售顺序颠倒一下,需要投入巨资改造。汉帛参与这场生产试验的诉求是什么呢?我们探访了汉帛国际集团在杭州的工厂。汉帛国际的工厂坐落在萧山区的一个女装产业园中。还未到工厂大门,沿路就感受到了时代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压力,整齐划一的工厂围墙外面经常看到“以亩产论英雄”的标语。当地人解释说,这一部分区域已经计划纳入到机器人小镇的范围,为了扶持制造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升级,政府一方面开出优厚的招商条件吸引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企业,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腾挪,用利润和占地面积计算出的“亩产”不达标的传统企业,将被调整到园区以外。

临近春节,杭州许多服装厂的工人都放了假,它们做的是电商生意,过完“双11”就大局已定了,汉帛的工厂却进入了最忙碌的时期,因为它握的是外贸订单,必须把春节假期和放假之后第一周“收心期”的提前量赶出来,保证3月份的交付。汉帛现在的总裁高敏是“80后”,虽然十几岁开始在海外求学,但她说自己就是在服装行业里长大的孩子。“1992年创业的时候我就有印象,因为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过年前就是那种疯忙的状态,加班加到通宵。我爸妈不可能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我就成了厂里唯一的童工,给衣服装塑料袋和贴胶带。”高敏说。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46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新工作

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机会

854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