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辉
2019-02-21·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62个字,产生6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脱离固定工作关系
在2008年出来单干之前,原文明已经在影楼工作了将近10年。那时的他就在店里给客人拍肖像和全家福照片,然后到暗房里把照片洗出来。10年后,这个行业从胶片走向了数码,他也终于摆脱了之前在照相馆里的固定拍照生涯,一边开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一边也在外面找活儿拍,开始了自己的自由职业者生涯。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摄影师都算是很典型的自由职业,根据领英中国2015年的统计,在所有标注有“自由职业者”头衔的用户中,摄影师、设计师、独立翻译等专业人士占比最多。通常来说,自由摄影师们的收入来源是人脉和关系。原文明因为在北京有自己的工作室,初期拍了一些客户之后,因为口碑还不错,一个介绍一个,慢慢才积累了自己的客户群。
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摄影师们面对的是一条更加低效的流程。除了拿着相机出去拍摄,摄影师们更棘手的工作是回到电脑上对照片或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有一次,我拍完了以后特别忙,半个月都给人家做不出后期,更没时间对照片精挑细选。”原文明说道。即使把照片发给客户之后,为了便于管理,以备几年前的客户哪天找他要资料,他还买了几十个4T大小的移动硬盘。这些繁杂的事情大大影响了他工作的效率。
而这些困扰原文明的也正是曹玉敏想要解决的行业性问题。2011年之前,曹玉敏在国外当跨国公司高管,回国后,因为自己的孩子要拍照片,机缘巧合下,她也顺势进入了摄影行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真正进来后,她就发现了摄影行业的很多问题。“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效,也不像照片上体现得那么美好,我会发现摄影师活得很痛苦,客户等照片也等得很痛苦,所以我就想能不能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2013年,恰逢云计算技术开始兴起,曹玉敏的丈夫也是云计算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发现似乎可以用云计算来试着解决供需两端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发了一套系统,摄影师拍完照片后不用自己处理后期,他们可以把照片上传到云平台上,专门有后期修图师帮他们修图,修完后图片立刻在云平台上得到更新,客户也能直接查看挑选,整个过程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等于在看实时的图片直播。
2015年,他们开始将这套系统推向公众,还开发了专门的智能硬件,并加入了预约拍摄的功能,帮摄影师和客户对接工作。从下订单到接单再到拍摄和修图,整套流程都能在这个名为VPhoto的平台上完成。
原文明从这样的服务中获益匪浅。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那时在去年9月,他跟随内蒙古妇联牵头的一个团队,去参加内蒙古服饰在巴黎卢浮宫走秀的文化活动。作为有7个小时时差的跨国项目,若按以前的传统方式,他拍完的几百张照片等传回国内做完后期都要一两天后了,也只有两三张能发给媒体,能知道他是拍照摄影师的人就更寥寥无几了。
但那次他们就使用了图片直播的功能,内蒙古妇联的同事当时就在他们公众号发了相关的信息,收到信息的人都能扫二维码观看巴黎实时的图片直播,间隔只有三分钟;再经过朋友圈的转发,那次直播相册的阅读量达到了几十万次,而相册的最上方就写着他的联系方式。虽然那个项目的酬劳总共是3800元,但给他带来的传播效果要百倍论之。
能完成这样的转变,除了云平台的技术外,还因为有那些隐藏在屏幕背后的修图师。“全世界的修图师在家里穿着睡衣就可以在我们平台上工作。”曹玉敏对我说道,“据我所知,我们有几个修图师就在松江租了个别墅,一人一个房间,每天不用挤地铁,一个月赚一万三四千块钱。”而在此之前,他们都像10年前的原文明一样栖身于影楼或公司里,有稳定的工作单位,每天要在固定时间上下班,收入则不及现在高。
现在,即使没有像原文明一样的人脉积累,他们也有了可以脱离固定组织的条件,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由于有了这种信息平台的存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固定化的必要性正在被深刻地改变,开始有大批的互联网公司从传统的“企业—员工”的组织形式中脱离出来,向“平台—个人”的模式转变。由于有了更高的工作灵活性,劳动者中开始拥有大量的兼职和自由职业者群体,企业则更多地作为信息连接的中介和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出现,“打零工”现象屡见不鲜。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