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子懿
2019-10-23·阅读时长1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717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九寨沟之水之所以闻名,不仅在于水的多彩,更因水与周围环境的搭配
摄影/张雷
“山河破碎”
飞往九寨沟的航班每天只有一班,从成都起飞,航程40分钟。当飞机冲入云霄,左侧舷窗即可见高耸的群山峰顶,在云端里探出尖尖的头,棱角分明而鳞次栉比,俨然一场蜀山群秀。降落时,四川盆地标志性的厚云层下,一眼望去,是叠嶂的翠绿苍山。
下飞机后,还有一个半小时车程。机场建在海拔约3000米的松潘县川主寺镇,而九寨沟本身却隐藏在“沟”里,四周群山交汇,一如影视文学作品里的秘境。一路上才发现,空中俯瞰的苍山翠绿是五颜六色的。入秋后,树叶呈现出赤橙黄绿之色,斑斓多彩。山体可见裸露垮塌与滑坡的痕迹,露出灰白岩石,像是人脸上的一道道伤疤,突兀而直接。
“那些都是地震震垮的。”司机一路走,一路指着地震痕迹。在快要达到九寨沟时,建筑密集起来。沟口外,楼房多是仿古或藏式的,楼层不高,多数空置着,人流稀少,破碎蒙尘的窗户述说着它们过去两年的命运。“地震后,这些地方基本都关了。”司机叹了口气说,他当时一度以为自己要失业了。
好在两年后,九寨沟又回来了。那场毁灭性的7.0级大地震发生在2017年8月8日,历经艰辛的修复重建,九寨沟于今年国庆前夕重新开放。初期开放仅针对团体游客,每日限流5000人。与震前每日过3万的数量相比,这个数字大大缩减,却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开始。停摆的萧瑟中带着丝丝生机:正如航空公司在成都机场打出的标语一样:“九寨沟,静待美丽绽放。”据九寨沟管理局工作人员透露,10月底之前的门票已全部售光。
尕让达吉是九寨沟当地藏民,在景区开了多家酒店和藏餐饭馆,灾后重建期间酒店也在营业
景区开放了,41岁的藏族人尕让达吉也开始忙碌起来。尕让达吉是本地人,管理着当地三家酒店和两家藏族餐厅。10月19日这天,他旗下酒店房间全满,餐厅也有半百接待量。“马上还有一个200人的团要来。”尕让达吉一边说,一边打电话指挥餐厅。
所有人都记得地震那一晚的情形。2017年8月8号当晚,尕让达吉正在酒店开会,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站都站不稳”,他带着下属躲进不到10平方米的卫生间。剧烈晃动中,只听外面阵阵噼啪的滚石轰响,“就好像是山上石头掉下来,砸在房顶上一样”。地震波平息后,他组织员工集合,进行救援和统计,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肖维阳是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的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环境监测工作
“后来我们都说,幸好地震是在晚上。”肖维阳是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高级工程师。他戴一顶鸭舌帽,脸上透着高原红,喜欢拿着相机在景区监测巡视。地震发生时,景区已停止营业,肖维阳本在家休息,第一反应是这比2008年地震来得更强烈。负责景区环境监测的他一下紧张起来——九寨沟景区内有大小湖泊114个,储水量巨大,时值暑期旅游旺季,景区内外有共计好几万的游客、商户和村民,“如果出现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单位启动应急预案后,肖维阳在道路排通后第一时间进入景区排查。四周尘土漫天,山体崩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让人心碎的画面:以五彩斑斓闻名的五花海成了一池浑水;原本水面湛蓝、波光粼粼的火花海出现决口,水体流失,成了一摊枯海;此外,无数栈道破砸损、道路被岩石与滑坡堵塞。“就是山河破碎的感觉。”科研处同事蹇代君说。
伤害不仅在此。大震之后,余震不停,威胁景区及下游安全。8月9日还无大碍的诺日朗瀑布,在10日余震中被震出一个缺口,形成水流管涌,冲刷岩壁,导致瀑布上方水位下降,水流管涌而出。曾经美丽的大瀑布,远看成了一个“水龙头”。
尕让达吉记得,那时谣言很多,村民们纷纷传言:余震将在某时某刻再来袭;九寨沟里的“母亲河”长海要决堤了,“洪水要来了”。受灾照片很快被传到网上,五花海、诺日朗瀑布震后照片引发了舆论:“不敢相信”“怕是恢复不了了”“九寨沟还能重现往日的美丽吗?”
“其实景点基本上没怎么受影响,主要是道路、栈道等基础设施。”肖维阳说。
根据他们统计,震后有27处景点不同程度受损。其中,火花海最为严重,受损最大;11处受损较小,如诺日朗瀑布;以及15处轻微受损,原因多是山体垮塌导致的湖水短暂性浑浊。如今归来的九寨沟,大多数景点已几近复原,85%的景点已向游客开放。
世人又见七彩,这离不开人工的修复与重建。震后3个月,四川公布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及5个专项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九寨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个头衔的遗产地来说,发生7.0级地震后进行灾后重建,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整个过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发表文章75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703人
不得拉稀摆带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