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3 古代希腊 |《荷马史诗》为何被奉为古希腊人的“圣经”?

作者:郭子龙

2019-11-23·阅读时长7分钟

36918人看过
世界古文明之旅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古代希腊帝国。作为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希腊诞生了西方政治制度的雏形,也有着苏格拉底等哲学先贤们留下的智慧之根,被尊奉为希腊人“圣经”的《荷马史诗》,这里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源地……现代文明根植于古希腊文明,这样的说法丝毫不夸张。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的郭子龙老师,将为我们铺展开一幅千年前希腊的文明画卷,带领我们一起领略古希腊厚重典雅的人文色彩。这一节,郭老师将聊聊古希腊人的圣经《荷马史诗》。

1.3 古代希腊 |《荷马史诗》为何被奉为古希腊人的“圣经”?

11.4MB
00:0012:24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郭子龙,现在任职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再次开启世界古文明的奇幻之旅,我将带领大家感受古代希腊帝国的灿烂文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古希腊人的圣经《荷马史诗》。

希腊人的早期历史以迈锡尼文明为代表,当时的首领或王们居住在壁垒森严的王宫中,使用一种叫作线形文字B的早期希腊语。迈锡尼文明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200年间,我们熟悉的“荷马史诗”,正是以当时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的传奇故事为背景,它形成并流传于“古风时代”,也就是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世纪。因为语言、文化和信仰的渊源,希腊人把这部史诗视为本民族的古代史。细心的听众可能存在疑问: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初发生了什么?在这数百年间,迈锡尼文明中断,包括线形文字在内的记录消失,整个地中海的历史陷入一片空白,我们因此称之为“黑暗时代”。它的原因是人口迁徙、外族入侵、内部战乱、饥荒、瘟疫还是气候突变,至今仍无定论。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μῆνιν ἄειδε, θεά,  Πηληϊάδεω Ἀχιλῆος

οὐλομένην, ἣ μυρί᾽ Ἀχαιοῖς ἄλγε᾽ ἔθηκε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致命的忿怒,

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无数的苦难

这是《伊利亚特》第一卷的首句,也是“荷马史诗”的开篇,由罗念生先生译出。史诗,是以英雄的传奇故事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歌,也是鸿篇巨制的代名词。“阿开奥斯人”则是荷马笔下的希腊人。如果说古希腊人也有一部可以媲美《圣经》的经典的话,那非“荷马史诗”莫属。事实上,“荷马史诗”向来享有“俗世《圣经》”的美誉,它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构成,反映了古希腊人(或者“异教徒”)对英雄时代的想象和崇仰。《伊利亚特》共24卷,核心情节是一场爆发于特罗伊人和希腊人之间的战事,它或许本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奥德赛》也有24卷,但基本纯属演义。

▲公元前420年左右产于希腊阿提卡地区的赤陶油瓶。油瓶中部展现的是《荷马史诗》中阿基里斯哀悼帕特洛克罗斯的场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伊利亚特》的十年战事祸起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他受邀来裁判女神阿芙罗蒂特、赫拉和雅典娜的选美比赛。为了求胜,三位女神都施以贿赂,但阿芙罗蒂特的最能诱惑人心——她许以美貌的海伦、迈锡尼人墨涅拉奥斯之妻。海伦遭到诱拐后,墨涅拉奥斯兴师远征。他麾下有名扬四海的阿基琉斯、奥德修斯和涅斯托尔。墨涅拉奥斯的兄长、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则作为联军统帅与他们一起出征。特洛伊一方由帕里斯之兄赫克托尔领衔。因为统帅阿伽门农分配战利品不均,希腊人中的第一武士阿基琉斯心怀怨气,拒绝出战。这导致联军伤亡惨重,因而诗人说他的忿怒是“致命的”。整部《伊利亚特》叙述了特洛伊及希腊联军之间的多场战斗,诸神之间也各有偏袒,爆发纷争。最后,阿基琉斯尽弃前嫌,击杀赫克托尔。

▲愤怒的阿基琉斯(中)拔出匕首准备刺向阿伽门农

《奥德赛》讲述了特洛伊之战后奥德修斯返回家乡伊撒卡的故事。奥德修斯以智慧闻名,他想出了“木马屠城”的计策,帮助希腊联军攻破特洛伊城,结束了这场耗时十年的战争。对于老练的希腊水手,这本该是一次短暂的航行——只需穿过爱琴海,绕过希腊的南海岸。然而,在归途中,奥德修斯和随从刺瞎了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得罪了他的父亲海神波塞冬——这次返乡以十年羁旅告终。途中,他造访冥府,在地下世界见到了特洛伊之战中牺牲的战友,他还欣赏了美妙而致命的塞壬之歌,又驾船暗渡,躲避六头女妖。历经劫难后,唯有奥德修斯一人活着返回故乡。暌别二十载,他要夺回妻子和王位。凭借闻名天下的射术,奥德修斯清理门户,杀死了觊觎王位和王后的众求婚者,终于和家人团圆。

荷马究竟为何人?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是西方文学的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反复出现在各个时代的书籍、戏剧、诗歌乃至电影中。可以说,荷马发明了一切。据粗略统计,每年大致有五十部有关“荷马史诗”的专著问世,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个意义上,荷马又是很多学者的衣食父母。但荷马究竟是谁?

由于年深日久,历史上是否有荷马其人,我们已经无从查证。他或许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游吟诗人,但更可能完全出自后人的杜撰。这是因为,史诗来自民间,语言复杂多变,主题包罗万象,是几代天才诗人和艺人的共同结晶,几乎不可能存在某个单独的作者。

▲《古代希腊帝国》

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

这给后代学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探索空间,而此种钩沉索隐的本领,英国人总能做到极致:18世纪,该国古典学家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就指出,相比《伊利亚特》的恢弘磅礴,《奥德赛》中“思夫”、“回家”等主题更符合女性的思绪;这之后的19世纪,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铁口直断,认为《奥德赛》出自女性作者之手,史诗记载的风物多有与西西里岛相似者,则证明此地是她的故乡;到了20世纪中叶,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据此创作了小说《荷马的女儿》……此类女性视角在当代更能博人眼球:2017年,艾米莉·威尔逊(Emily Wilson)翻译的《奥德赛》面世,媒体便以“史诗的首位女性译者”为噱头,大肆铺张宣传;牛津大学也在今年出版了名为《“荷马的女儿们”》的论文集,副标题是“女性回响:二十世纪及其后”。

▲诗人荷马的雕像

事实上,有关荷马的讨论自史诗流传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从希罗多德最先推测诗人的年代起,关于“荷马问题”,论者各异其说,持续至今。从聚讼之久和讨论之广来看,它堪称古典学的“第一问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亲赴巴尔干地区,对当地的口传史诗传统和民间艺人进行实地考察,再比照“荷马史诗”的文本,提出了“口头理论”(oral theory)。他认为,史诗最早来自于口头创作,因而语多重复,迥异于书面文学,“荷马”则可能是史诗的记录者和整理者。帕里的助手阿尔伯特·洛德(Albert B. Lord)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荷马史诗的作者是一位口头诗人。

证据就来自荷马史诗本身;这是恰如其分的、合乎逻辑的、必然如此的。”他甚至不必识字!一个可供比较的例子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有趣的是,在最新一期的《希腊研究杂志》上,我们又看到洛德的助手车拉科维奇(Zlatan Čolaković)的反驳。通过重新整理、扩展帕里的田野考察资料,车拉科维奇认为,“荷马史诗”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它植根于口头传统,同时也匠心独孕,颇具巧思,因而,所谓的“荷马”,可能确系一位或多位“作者”,而不仅仅是民间艺人或某个记录者和整理者。总之,“荷马问题”如同一个钟摆,时而偏向“文本”,时而偏向“口头”,反映出古代经典和现代理论在相互激荡中不断更新换异的过程。

▲荷马和他的向导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希腊史诗,不只有荷马。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化时代,有一位叫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Rhodius)的诗人。他本是一位枯坐书斋的学者。由于同行相轻的缘故,他受到排挤,不得不出走罗德岛,投身诗歌创作,聊以慰藉。他的《阿尔戈斯号航行记》(Argonautica)以“伊阿宋与金羊毛”的故事为蓝本。这位失意的学者大概不会想到,他的作品如今成为希腊化时代唯一完整流传的史诗。

另一位诗人更为晚出,他叫农奴斯(Nonnus)。他生活的年代在公元5世纪,当时希腊已经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农奴斯勠力诗歌创作,仅《酒神纪事》(Dionysiaca)一部史诗就有48卷,洋洋十数万言(127745字),超过《伊利亚特》(111927字)和《奥德赛》(87266字)。加上他极其善于用典,对现代读者而言,是一位非常“烧脑”的诗人。最新的英译本用了5位译者,2位编辑,耗时4年才告完成。在韵律上,农奴斯令史诗更加符合日常说话的方式、更加口语化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同代和后代诗人。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音频中涉及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可在文稿中查看。在本单元的第一节,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预习内容,包含帝国年表和延伸阅读资料,感谢您的收听。下一节,我将为大家讲一讲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的战争,以及希腊人内部之间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知识小卡片

英雄之踵

据荷马史诗,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只有一个短处——他的傲慢。后来,罗马作家增饰了阿喀琉斯的故事,声言他身上有一处弱点——脚后跟。当他还是婴孩时,据臆测,他的母亲将其浸入环绕希腊地府的冥河之中。河水保护他的身体刀枪不入。但由于阿氏之母浸泡时提着他的脚后跟,这一处便成为他身上最脆弱、最易受攻击的地方。他后来因为足部中箭而死。

在英语中,“阿喀琉斯之踵”意味着人最大的弱点,无论生理上、精神上或者道德上。若是人体上有块从腿肚一直延长到踝骨的健硕肌肉,就称作“阿喀琉斯之腱”。


欢迎转发与分享下方海报

与更多古文明爱好者一起

在帝国之旅中洞悉过去遇见未来


文章作者

郭子龙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37个推荐 粉丝294人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讲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消失”的帝国在哪里

12次世界古文明之旅

243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4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