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替卡尔维诺观察城市的《马可瓦尔多》

作者:孙若茜

2020-04-22·阅读时长6分钟

183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17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


马可瓦尔多的人物原型是卡尔维诺1952年在一家出版社工作时认识的一个仓库工人。有一次,这个工人因为吃了路边采的蘑菇,中毒进了医院。后来,卡尔维诺就把这件事写成了一个短小的故事,成了“马可瓦尔多”系列的开篇。

有一天,工人马可瓦尔多发现路边的花坛里有几簇蘑菇发了芽,这件事让他激动得一整天都心不在焉,这笔秘密的财富成了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指望。晚上,他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妻子和孩子。“一个星期内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但他不肯告诉孩子们蘑菇在哪儿,因为消息一旦被不小心传出去,蘑菇就落在别人家的平底锅里了。周末,他带着全家去采蘑菇。就在这时,一个清洁工出现了。他说,“您也来采蘑菇?那就说明这儿的蘑菇可以吃啊。那边儿还有更大的蘑菇,我这就去通知我的亲戚!”说完他就走了。

还有更大的蘑菇?马可瓦尔多竟然不知道。一场从未希冀的收获就这样从他鼻子底下溜走了,崩溃的感情转变成一种慷慨的冲动,他冲着人群大吼:这儿有好多蘑菇,跟我来!每个人都有份!然后,当天晚上,这些一起采蘑菇的人就在医院的病房里相见了。这个故事很简单,但被卡尔维诺讲得非常有趣,也有点儿心酸。

为什么马可瓦尔多能发现蘑菇呢?按照作者的描述,他有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标志牌、红绿灯、橱窗、霓虹灯、宣传画,那些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吸引人注意力的东西,从来留不住马可瓦尔多的目光。然而,树枝上一片发黄的树叶,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一只马背上的牛虻,一个桌上的蛀虫洞,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却从来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它们是他思考的对象,通过它们,可以让人发现季节的变化,心里的欲望,自身存在的渺小。


卡尔维诺作品《马可瓦尔多》


在蘑菇中毒事件之后,卡尔维诺还讲了马可瓦尔多的很多故事,每个故事对应春夏秋冬中的一个季节,5个交替轮回之后,这20个故事成了一本书,就叫《马可瓦尔多》。当然,书里的其他故事和那个仓库工人的真实生活也许就没什么关系了,另外,那个工人的真名大概也不叫马可瓦尔多。这本书的中文译者马小漠告诉我,“马可瓦尔多”在意大利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名字,一点儿也不常用,这个名字源于中世纪。她认为,卡尔维诺这么用,应该是想突出:一个孩童般,甚至是有点原始的“中世纪”人物在当今这么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中的种种不适和天真表现。在这样的城市中,所有和自然的接触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点魔幻,好像中世纪的“原始人”来到新世界探险。

马小漠翻译过许多卡尔维诺的小说。她认为马可瓦尔多的形象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他没有卡尔维诺笔下惯有的那种知识分子的酸腐气(比如《帕洛玛尔》),也没有那种刻意的标签化了的天马行空感(比如《宇宙奇趣集》),更没有“二战”游击队员系列的那种“使命感”(比如《最后来的是乌鸦》),它可能更接近他的童话系列。但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成年童话,用孩童的天真去对抗残酷无助的现实。忧伤的底色自始至终贯穿《马可瓦尔多》的故事。马可瓦尔多揣着对自然的渴望,在土头土脑的日常中不断探索微不足道的新发现,却在一个失去人性的工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城市社会中屡屡碰壁,但他从来不是一个悲观者,没有在天真地寄望于一个牧歌般的世界后迅速失望、颓废,变得旁观。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全球化:进或退

疫情正在重塑世界

850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