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华为这次扛得住吗?

作者:邢海洋

2020-05-20·阅读时长2分钟

185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29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一年后,美国商务部的限制升级了,限制扩大到任何使用了美国技术设计和生产的产品。如果说上一次美国没有预料到华为的“备胎计划”,被怼得灰头土脸,这次则是欲置华为于死地,挑战了更广泛的商业伦理与逻辑。于是问题可转化为两个:一是华为是否扛得住,二是美国会不会砸了自己的脚。

对于升级制裁,美国商务部的网站上有一个解释,“尽管美国商务部在去年通过实体清单采取了行动,华为和它的海外分支却不断通过本土化来破坏这些限制。但是,这些努力仍然是基于美国技术”。的确,华为把“备胎”拿出来,作为芯片业金字塔尖的CPU和基带全是自己研发,华为最先进的手机中只有1%的美国制造,还是友情采购,随时可以国产化,但另一方面,开发芯片的软件却来自美国公司。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公司主要来自于美国,华为再有准备,以一家民营公司之力量,怎么可能连开发工具都是自己制造;即使它真的有远见有实力连开发工具都自己做,以美国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做法,以全球科技实力第一强国的国家意志去打压一家企业,华为总会有软肋暴露出来。显然,这次美国政府汲取了去年的教训,是要不达目的不罢休。

软件开发工具或许还是一个可以绕开的困难,可芯片制造上,华为面临的将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去年开出实体清单时,禁止向华为供货的美国技术标准占比是25%,台积电颇自信地宣布,它们离这个标准差得很远。今年又有传闻,美国采用更加严厉的措施,占比调到10%,台积电7纳米美国技术标准占比为9.5%,华为再次侥幸。可这次,美国干脆赤膊上阵,撤去了大棒上最后一块遮羞布,凡是用到了美国技术的都需要向美国商务部申请许可。其蛮不讲理的姿态昭然若揭,无异于宣告,任何企业都别想和华为有业务往来。科技企业集中了全人类的智慧,面向全球化的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美国技术没有站到前沿地带,也不可能一点值得借鉴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可能毫无交集。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296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突破成年人的包围圈

同伴与成长

1014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