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友谊作为“生存”策略

作者:陈赛

2020-05-20·阅读时长9分钟

742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89个字,产生10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因为陪伴、信任、忠诚、互助、妥协,这些社交技巧只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习得


《青蛙与蟾蜍》

《青蛙与蟾蜍》是我读过的关于友谊最美好的一套童书。青蛙和蟾蜍是书中的一对主人公,他们个性迥异,一个温文尔雅,淡定从容,一个憨傻天真,火爆脾气。故事很简单,无非是身为孩子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融化得太快的冰激淋,丢失的纽扣,失败的意志力,忙碌的小日子里无数的焦虑、烦恼和孤独。

如此简单的故事,其实探讨了友谊中一些非常复杂的面向,比如嫉妒、焦虑、不安全感、亲密的界限等等。他们之间会争吵,会生气,会欺骗(尽管是善意的),会体会不到彼此的心情,他们的关系并不平衡,蟾蜍更仰赖青蛙一点,所以,当青蛙决定独处一会儿时,蟾蜍感到了巨大的焦虑,以为自己要被抛弃了。

青蛙同样需要蟾蜍。如果不是蟾蜍,他似乎都不知道一天要如何度过。当蟾蜍有了麻烦,或者蟾蜍悲伤的时候,青蛙一整天都在为他寻找答案。他可以跟蟾蜍一起坐着等一整天,就为了等蜗牛送来他自己给蟾蜍写的信。

总之,这样两个渺小卑微的个体,因为彼此的存在,生活中一切事物仿佛都变得更好玩一点,一切烦恼都变得可以容忍。在青蛙的宽容中,蟾蜍的弱点也变得可爱,包括他的懒和蠢,自恋与固执。在蟾蜍的真性情里,青蛙的稳重显得轻灵、有趣,而不是老气横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惊喜》那个故事,在一个大风天,青蛙和蟾蜍不约而同地想要给对方一个惊喜,悄悄跑到对方的院子里把落叶打扫干净。但当他们打扫完回家后,一阵大风又将一切恢复原样。我一直没明白,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对一个人好不需要对方知道?还是说,那些我们最爱的人,永远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爱他/她?

“友谊”的生存价值

关于友谊,英国作家C.S.刘易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友谊不是必需品,就像哲学,就像艺术……它没有生存价值,但它是少数赋予生存以价值的东西之一。”

但关于友谊的新科学研究发现,友谊不仅对生存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生死攸关。比如20年多前一项针对雌性狒狒的研究发现,社会性纽带越强大的雌性狒狒,不仅活得更久,而且有更健康的后代。如果将社会性纽带视为一种生存策略的话,它似乎比你死我活、优胜劣汰的竞争更成功。

人类也一样。哈佛大学有一个历时75年的研究项目,叫哈佛成人发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这个项目于1938年启动,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调查了724名参与者的生活。2015年,项目的现任主导者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教授在TED上做了一次演讲,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概括了他们的研究发现:美好人生,从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一个人在80岁时是否健康与幸福,最重要的预测指标,不是财富,也不是事业上的成功,而是他在50岁的时候对于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则从反面证实了社交纽带对于身心健康的价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流行病学家就开始留意到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联。那些交游广阔的人,比起性格孤僻的人而言,似乎活得更久。有研究显示,长期的孤独感对于身体的伤害甚至超过肥胖症和空气污染。比如,长期孤独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29%,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高出一倍,英年早逝的风险则增加26%。他们还更容易患上Ⅱ型糖尿病和关节炎等诸多疾病。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医学证据显示,一个人的社交纽带,与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应激反应、睡眠质量和认知健康之间都有正相关关系。问题是,为什么?

其实,一直以来,科学家并不怎么研究友谊,因为“友谊”太过松散,太过主观,难以定义,难以测量,难以纳入科学的框架。在我而言,你是好朋友,但在你而言,我不过是普通朋友,这种关系如何研究?

关于“友谊”,严谨的科学观察是从动物开始的。但问题是,动物之间的“友谊”,真的可以用“友谊”来描述吗?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突破成年人的包围圈

同伴与成长

1014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