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不那么乐观,却最是有勇气,力量,这何尝不是真正的hero主义? 重读鲁迅,第一本,自然是《呐喊》。 不在“自己对将来的乐观的希望”和“自己的对改变现实的悲观”二者中选一个,而是把这两者都接受下来,心里面继续保留悲观的确信,手上却开始了写“呐喊”的文章和小说。说的明白一点, 就是干脆带一副面具来呐喊。 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他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主将,而只是一个摇旗呐喊的小兵。当然,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习惯(传统),喜欢把自己的辈份、成就、作用都说得小一点。但鲁迅这么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与其他投身新文化运动的很多年轻人,比如胡适、钱玄同,对于思想启蒙的看法并不一样——他远远没有他们那么乐观。 绝无门窗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呐喊·自序》)

10-31 21:30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