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者来信(111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11-04·阅读时长5分钟

88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3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理赔的学问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忽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她骑电瓶车加班,刚出门被一辆小车撞了。虽然伤势不重,但还是急坏了全家人。

肇事者是一名高校教师,跟女儿住同一个小区,因双双赶时间,忙中出错导致剐蹭。双方都没有处理车祸的经验,教师因为开学,匆匆留下手机号后一走了之,女儿独自打车一瘸一拐去了附近医院。好在有目击证人,事发街头有监控,她也及时拍了对方车辆的照片。我与太太当机立断,驾车前往女儿所在的城市,80岁的奶奶也放心不下,跟着我们一起过去。

到达医院时,女儿的片子已经出来,所幸骨骼没大碍,基本是一些皮外伤及软组织挫伤。打电话联系肇事教师,态度还比较诚恳,第一时间将医疗费用付了。接下来进入理赔程序,约定时间,当事人双方及保险公司业务员来到所属交警队,当着调解员的面谈条件,这才是斗智斗勇的开始。保险业务员拿着手机,对女儿所有伤情部位拍了个够,逐一细读医生开出的证明后,提出为节省程序,对此次事故造成的误工、营养、陪护等赔付,一次性协商解决。考虑到女儿的伤情不影响上班,也无需住院,按3天急症处理,支付金额1500元。

太太有过这方面的经验,知道下一步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于是请求医生开出复诊建议,指出不排除进一步住院的可能。跟业务员面谈时,提出要么将理赔金额增加到4000元,要么在复检住院后按实际支出结算。此招果然奏效,保险业务员再一次检查女儿的伤情,经电话请示,同意将理赔金额提高到2500元。接下来,太太提出电瓶车维修方案,双方你来我往展开拉锯,连老奶奶也加入讨价还价的行列。人多势众,业务员松了口,答应包括所有费用在内,将金额提高到3000元。太太又提出今后的车辆保险,包括自己的车辆保险,再投在该公司,最终赔付金提到了3500元。

一场车祸理赔,折射出人生百态。这让我想起每天收到五花八门的保险信息,在投保之前,业务员将各种优惠说得天花乱坠,一旦进入理赔程序,则顾左右而言他。在业务员与保险公司之间,理赔金额与个人绩效挂钩,有着很大的弹性空间。保险条款一大堆,里面多是套路,属于明码实价的没几条,也就决定了理赔过程的复杂变数;无论是投保者还是理赔者,只有平时吃透这方面的政策,才能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像女儿这样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如果没有长辈引导,真不知要交多少另类学费。(读者 蒋平)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3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