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8 段宝林:中国民俗文化(2)

作者:段宝林

09-05·阅读时长7分钟

203人看过

4.8 段宝林:中国民俗文化(2)

28.5MB
00:0020:44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大问题,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民俗文化,究竟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我们全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来共同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物质民俗,第二大类是组织、制度民俗,第三大类是精神民俗。

现在我们就讲第一大类,物质民俗。物质民俗包含着衣、食、住、行为主的消费民俗,和农、工、商、牧等等的生产民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美食和美的衣服,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全世界很有名的,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几乎到处都有中国的餐馆,这就是我们中国非常丰富的、优秀的饮食文化。还有我们的民居,居住文化,还有“行”就是交通文化。

在物质文化当中渗透着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比方饮食,你看起来好像是物质的东西,但是它怎么制作的?它的工艺,它的制作过程,以及它怎么使用的,有关的它的流传过程,这是动态的东西,都是属于非物质的文化。所以物质文化当中有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最后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民俗的记忆、诀窍,各种图形象征的意义,比方服饰,它的色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方我们汉族喜欢红的,但是藏族他们就认为白的是最美的,白的是吉祥的,因为他们的雪山、牛奶这些东西都是白的,哈达也是白的。因为他们处在高原,认为月亮是最美的,白的月亮,那里太阳晒得太厉害了,所以他们认为还不如月亮更美。所以色彩、图形都有一定象征意义。各种仪式、信仰和物质文化都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物质文化第一大问题,比较好理解。

第二大类就是制度文化。民俗文化包含着一些社会组织,比方家庭、宗族、行会以及其他一些职业的民间组织,青年的组织、老年的组织,在组织中都有一定的制度。另外,还有民间的礼仪,像交往礼仪、见面礼就多种多样了,我们中国古代就是打躬、作揖,还有合十、握手,有些民族还有碰头、碰鼻子,各种各样的见面礼节。

更丰富的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就是人从生到死,这一辈子都有很多很丰富的礼仪。生育民俗,就是怎么求子,生产的时候有哪些禁忌,或者有哪些讲究。然后小孩洗三、过满月、百日、抓周,一直到开蒙、念书、成年礼仪,都有一系列的生育民俗。结婚的时候,婚俗也是非常丰富的,各个民族都是自己很丰富的、很美好的,各种各样的婚俗。除了婚俗之外还有寿礼,年纪大了,特别是老年人,过了五十、六十就要做寿,有寿礼,到了去世的时候,有很丰富的各种各样的丧礼,丧、葬的礼仪民俗。

除了礼仪民俗之外,还有节日民俗,它更丰富多彩了。传统的节日为什么叫“节”呢?就是像竹子一样,它的节巴是高的部分,节日就是民俗生活的一个高潮,所以在节日中就表现了民俗文化的最精彩的东西。中国最古老的节日就是春节,春节过去叫过大年,它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不断丰富。它的起源是在远古,在远古的时候,当然也是到了农业社会了,一年到头收获了以后,他觉得之所以能够取得丰收,是由于百神保佑的结果。有天神、有雨神、有土地神,甚至于像猫神、虎神,对庄稼的成长都有好处,所以它就有一种祭祀。这种祭祀一般是在年终,古时候叫腊祭,腊月里面的祭祀,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年的民俗。这个腊祭就是祭祀百神和祖先,其中就包括猫神、虎神,为什么要祭祀猫神呢?因为老鼠吃庄稼,猫吃老鼠,所以猫神也要祭祀。虎神呢?因为野猪破坏庄稼,老虎吃野猪,所以虎也是一种神。在远古的时候,当然主要是祭祀农神,这个农神主要就是神农、后稷,就是周代的祖先,主要是感谢他们保佑我们的庄稼长得好,那么就要用打猎,用各种野味、美味的东西来祭祀这些神灵。

在祭祀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仪式。要唱歌,要跳舞,现在我们还流传了一首当时祭祀的歌谣,叫做《伊耆氏腊辞》,这个“腊辞”就是腊祭的时候唱的歌,一共是四句,在《礼记·郊特牲》里面记录下来的。它的词是这样的:“土反其宅”,就是泥土,你回到你的家里去吧,不要水土流失;“水归其壑”,水回到你的沟里面去,河里面去;“昆虫毋作”,害虫,你不要危害庄稼,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农事活动,就需要没有害虫,没有灾害;草、木也不要乱长,回到你的老家去,“草木归其泽”。祭词实际上是一种祈愿,也是一种咒语,也可以说是对语言的一种迷信。他说的是一种吉利话,也是一种要求,就是希望来年可以得到丰收,不要有水土的流失,风调雨顺,不要有什么灾害,得到丰收。

过腊祭的时候,年终还有一种比较盛大的仪式,这就是傩舞。傩就是一种戴上面具的舞蹈,后来发展成为傩戏,它是在年终祭祀的时候跳的。现在我们南方还保存了很多傩舞,比方像江西的石邮村,它的傩舞很有名的,保存了很多古老的东西。它就是戴着面具,方相氏,它是黄金四目,四个眼睛像黄金一样,很厉害的。它可以把那些疾病的恶鬼,一些凶残的恶鬼,可以把它赶走,所以拿着戈、矛、武器到处打鬼、赶鬼。这种打鬼的民俗不光是汉族有,藏族也有,它主要的目的就是一种狂欢的舞蹈,一方面是庆祝,一方面是为了来年的丰收、来年的吉利进行的舞蹈活动。这种腊祭是非常盛大的,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在里面,所以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方相氏被称为“面具的始祖”(现藏于贵州傩文化博物馆)

当时,孔子的学生曾经和孔子在一起去参加腊祭活动。学生子贡就不太理解,就问孔子:“一国之人皆若狂。”因为孔子问他,子贡啊,你高兴不高兴看这个腊祭,子贡就说,全国的人都像疯狂了一样,“赐未知其乐也”。“赐”就是子贡的名字,他说,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莫名其妙,不大理解,为什么那么高兴,那么快乐?孔子说了一段非常有哲理性的话,来解释春节民俗的重要。孔子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百日之蜡”就是说一年只有一天我们在这跳舞,“一日之泽”就是一天我们在这玩,“非尔所知也”,你是不能理解的了。然后他就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你只是紧张、没有放松和休息,文武是搞不好的,“文武”就是指各种各样的工作,是搞不好的。“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你光是休息、放松,而没有紧张的工作,那么事情也是搞不好的。所以应该怎么样呢?孔子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语见《礼记·杂记下》),就是既有紧张的工作,也有放松的休息,高高兴兴、痛痛快快地玩,才能长期地发展下去,就是可持续发展。所以这个道理我觉得是很有哲理性的,符合辩证法的。为什么在过年的时候人民群众那么高兴呢?就是为了准备来年更好地劳动,更大的丰收。

所以我们的春节,人们都认为是最大的大事,从腊八就开始准备年货了,一些商家更早,从冬至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到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就祭灶,过小年了,然后准备蒸点心、大扫除,准备贴年画、剪纸各种各样的这些活动,准备文艺节目,农村的社火、庙会这些活动都非常丰富。

到了过年、过节的过年的时候,可以充分地娱乐、休息、拜年,一直到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在元宵节的时候,狮舞、龙舞,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灯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游乐的,可以说是带有狂欢性的节日,一直到填仓,甚至于到二月二,这个春节延长了很长。

下面就是清明节。清明三月三,上坟祭祖。三月三还有歌节,约会男女,男女谈恋爱的节日,壮族现在还有三月三。

然后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龙舟节,也是诗人节,是纪念屈原的。其实它的起源比战国时代要早得多,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划龙船了,这个龙船不完全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在春秋时代出土的一个铜钺——斧头的武器,这上面就已经有龙和龙舟的形象,所以在屈原之前一百多年,就已经有了龙舟,而且它的起源更古老。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龙的图腾是我们越族(古代的越人,一个古老的中国的民族)的一种图腾。这种图腾有舞蹈,图腾的舞蹈就是龙舞,也有图腾的祭祀活动,龙舟,就是一种图腾的祭祀活动。

关于龙的图腾,我们想多说两句。龙的形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大家很感兴趣的、很关心的,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国的龙的图腾和一般的图腾不一样,我们知道一般的图腾它是代表祖先的动物,往往就是一个真实的动物。比方像苗族,牛的图腾;外国还有虎的图腾、蛇的图腾,它都是一个动物。但是我们这个龙的图腾不一样,它是一种结合的图腾,把好多个图腾的特点集中在一个动物上面,形成了一种幻想的图腾。它的主体,闻一多先生说它是一种大蛇的形象,但是在蛇的身上加入了牛的角(或者是鹿的角),甲骨文里面的“龙”字有两个角,有鹿的图腾、牛的图腾进入其中,后来又加了虎的腿,鹰的爪子,或者狗的腿,后来加了鱼的鳞,后来又加了鱼的尾巴、花的尾巴(华夏民族的花图腾)。

这样一来,龙的形象集中了好多民族的特点,和外国的很多图腾不一样了。外国是一个图腾吃掉其他的图腾,而我们中国就是把好多图腾结合成一个图腾,这就表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就是古代的人的一种和合的精神——尊重,并且注意团结各个部落、各个氏族,把他们团结成一个整体。《尚书·尧典》里面说到过“协和万邦”的精神,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氏族部落都协和起来,团结在一起。英国的汤因比,也是很大的历史学家了,他研究全世界的所有的民族文化,四大文明,还有三十二个中小文明,他发现中国的文明,最符合“世界一体化”的要求。他说中国人很成功地把几亿人团结在一个共同体里面,这就是我们“龙的文化”。

所以龙就是我们大团结的象征,龙舞啊、龙舟啊,都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这种精神。像龙舞,全国各地,南方有好几十种,各种各样的龙舞,比方说有火龙、竹龙、板龙、醉龙、滚龙、板凳龙、稻草龙、青蛙龙、五色龙等等,表现了对龙的一种象征(意义)。龙成了一种团结的象征,进取精神的龙腾虎跃的象征,吉祥如意的象征。

所以我们看节日文化,它是非常丰富的,它是带有综合性的,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今天我们讲课就讲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穿越时空的对话
与大师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段宝林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大师课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地理到语言制度,古典“百科全书”

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