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30岁来临前,我学着与可能致盲的眼病共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4-24·阅读时长22分钟

29人看过
但当一个健康的个体成为病人时,自怜的心绪会不断出现,同时又会产生某种委屈,凭什么是我呢。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毛熊
一切要从一根波浪线说起。去年某天,我清晨醒来,拿起手机看时间时发现,屏幕上的数字与以往不同,它的外缘好像被描了边。我猛地坐起,睁一眼闭一眼,交替观看。最终确认,右眼看到的物体确实是歪扭的,我的那只眼里,直线变成了波浪线。
我到临近的医院就医。测视力时,病眼的矫正视力为0.15,也就是说,戴着厚厚的眼镜,我也只能看到视力表第三排。检查过后,我被确认为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陌生的医学词汇。通俗讲,眼中的玻璃体液化,由于其黏稠度过高,粘住了视网膜的中心区域黄斑,引起变形,而黄斑正是人视物最敏锐的区域。


玻璃体(图源|百度百科) 

从那天起,我认识了许多医疗术语。诸如,阿姆斯勒方格表,通过它可以简单快捷地对眼底疾病进行初期筛查,正常人看到的是类似于围棋棋盘状的格子,病人看到的图像则是模糊、扭曲、皱缩在一起;我看得懂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报告,图像里有座小桥似的的组织,正常的是平滑而拱起,我的则是塌陷与残缺。
医生给出的最初方案是观察,从过往的病例上看,有一定恢复的可能,当然,也有病情加重的风险。很不幸,我是后者。观察几日,我的视力不见好转,我挂了某知名医院的眼科,再次查了眼底,新的诊断结果是更严重的黄斑裂孔。
大夫年纪不大,建议我次日挂专家号预约手术。他用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讲了大体的治疗方案,玻璃体切割,就是移除眼球内的病变玻璃体。紧接着,他跟了一句,“你这个年纪,得这个病,还是蛮可惜的。”回家的路上,我在社交媒体搜索同类病症,大多病患是老年人,只有极个别的几例与我岁数相仿,在三十岁上下。
我给她们发去私信,问及恢复状况,对方回复都很快,答案雷同,视力恢复状况并不好。那一刻,我知道,我的人生或许被永远改变了。也许这听上去有些矫情,但当一个健康的个体成为病人时,这种自怜的心绪会不断出现,同时又会产生某种委屈,凭什么是我呢。

《平凡之路》剧照 

我把疑问抛给大夫。大夫是眼科专家,头发已花白大半,他只抛出两个字,概率。而我的高度近视加大了概率。与正常人相比,高度近视人群的眼底更为脆弱,也是致盲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像我在二十多岁就出现眼底问题的个例并不算多,但随着人们用眼过度,比例正日渐上升,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等眼部疾病,正侵袭进年轻人的生活。

01

第一次手术安排在清晨。在大夫眼里,这不是严格意义的手术,而是一次试验。他将纯净空气注入我的玻璃体腔内,试图将裂开的部分顶压回去。如此表述,也许稍显抽象,换个大家更熟悉的治疗手段来解释:就好比腿骨断开,需要用石膏板夹住,迫使残损的结构生长到一起,只不过,这样的情境换到了组织精密的眼底。
这一操作,好处显而易见,无需破坏我的玻璃体,白内障等诱发性眼病不会很快到来。坏处是成功概率说不好,临床上只有寥寥几个案例。我遵医嘱,回家二十四小时面朝下卧床,目的是为让了密度更大的空气向下施加压力,将视网膜复原。
一周后,我去复查,结果让人懊丧。我又失败了。正式手术被排在复查后的下个周一。这次上手术台,我格外紧张,以至于测量血压的护士问我,“平常你的数值也这么高吗?”我只是摇摇头,努力降下心率,恢复平和。
针管扎入眼窝,麻药被缓慢注入,眼皮不再受控。大夫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站到操作台边。我只感觉到手术室里冷与安静,至于其他物事,完全没有心力去想。开始手术前,大夫说,睡一会儿吧。我紧闭双眼,却无法在麻药的作用下睡去。我能听到大夫告诉研究生,黄斑破裂的具体位置,也能感受到小刷子一样的手术器具在我眼内来回游走。

《浅情人不知》剧照 

出手术室,妈妈和发小儿带我去了附近的酒店。发小儿临走前,还为我买了止痛药,但那种疼痛,药似乎并不不起效。次日,妈妈带我复查,从形式上说,手术宣告成功,玻璃体被切除,眼内重新注入空气。右眼前,出现一个大大的球体气泡,它充满眼睛,不流动,接下来的日子,我要做的是接着“趴”。
遵医嘱,我只能保持同一体位,二十四小时全是这样。吃饭时,我保持头部向下。这意味着,我做不了任何事情。为解烦闷,我收听相声、小品、喜剧电视剧、播客、有声书等等,当眼睛停工,代偿的器官变成了耳朵。
我很难坚持听完整段内容。最常见的情况,是声音离我越来越远,最后我沉入梦境,又迅速被不知名的恐惧打捞而起,循环往复。我记得,那是晚春,北方最好的日子。我只能困在床上,外面的世界,强制性地与我无关。紧要的事情,只有等眼中的气泡缩小,之于我,那承载着某种未来。
半月后,我复查,看到oct报告,大夫向椅后靠了靠,伸展身体,对我说,手术成功。“(黄斑)闭合了。”就在进诊室前,我还是紧张的,生怕重蹈覆辙,直到听到这几个字,我如释重负,看了看妈妈,她的脸上也挂着类似表情。

《送你一朵小红花》剧照 

医生说,余下的事情,是等视力恢复。那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一年后,视力将稳定下来,至于多少,又是另外一个概率问题了。

02

现在看,恢复期已过,我的病眼视力没有太大好转,戴镜视力0.25,图像仍顽劣地扭曲在一起。再度失败。实际上,在正式宣告失败前,我已有心理准备。毕竟,在养病的过程中,我的心情起起伏伏。“起”出现在开头和尾声,“伏”则贯穿始终。
术后复查结束,我带着妈妈去了鸟巢、水立方。那是她第一次来北京。虽然我眼中的世界已有变化,但我从心底希望,妈妈可以看到一个真正不一样的世界。那段日子,我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每天带妈妈做特种兵,现在想来有些好笑,我把颐和园和圆明园排在同一日。逛完前者,妈妈说:“就算慈禧求我,我也不走了。”
我能看出,尽管身体乏累,妈妈还是体味到了些许幸福。那不是景点和新的游历经验赐予的,而是因为她的孩子坚持度过了许多难熬的日子。某天,我和她吃饭时闲聊,她说,她也担心我的眼底裂孔无法闭合。她只是从来没说。
端午节前后,妈妈暂且放下心来,回乡工作。我独自一人在家,整日最大的快乐来源于外出散步,最大的痛苦也来源于此。我庆幸还能看到,但也沮丧,看到的世界不清晰,生活的确被完全改变了。
病人向来怕落单,落单断然会胡思乱想。请了长假的我,无所事事,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查阅着眼底疾病。某红书上,一些眼底病的大夫讲解病症,我越发清晰,我的视力大概率回不来了。后来,到附近医院开眼药,大夫也讲了类似的话。但她说,你还年轻,又不是瞎掉了,保护好的眼睛,你还能开车呢,正常生活下去,一切会好的。

《好东西》剧照 

很长一段日子,我不信“会好的”。眼部疾病的特殊性或许在于,每天睡醒,睁开眼睛,就有东西提醒自己,你不是正常的。我有时也无法分辨,自己忧惧的究竟是视力的大幅度损失,还是说,自己被不自觉地归入到某种非正常状态中——那让人自卑,甚至让我产生过最糟糕的想法。

以前会天真地认为,战胜人生的关隘,可以靠决心、毅力等美好的品质。直到病后,我才意识到,靠的只是一个字,“挺”。在我的家乡话中,这是一个略显无奈的表述,可事实就是这样。既需要我自己挺,也需要身边的亲朋帮助我。

那是我和所有朋友联系最密切的日子。他们轮流问候我的情况。前女友在病时给予我许多耐心与关照,赋闲在家的程序员朋友随叫随到,陪我逛公园,有时认真讨论病情,加以鼓励,有时则完全避而不谈,直接猛灌鸡汤。

他们的生活,并非多么稳定,有人失业,有人在职场深受打压,有人至亲病魔缠身,也有人工作难寻、创业前途未卜。我的单眼视力“战损”了近八成,可通过他们,让我以另外的角度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种真正意义的联结。原来,眼睛不只长在脸上,更在心里。

《欢乐颂》剧照 

我试着走出去,确切地说,叫“挺过去”。我劝慰自己,“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时常对着空气打趣,“自己那破眼睛,本来看到的就是模模糊糊,不过是加重了些,有啥好心疼的呢?咱等一等,万一以后医疗条件更好了,没准儿有新的转机。”

03

想起第二次手术前夜,彼时的女友给我发来消息,她哽咽着告诉我,人生还很长,过了这个坎儿,就都好了。我应允。后来,她离开了,我搬进新的房子。选房时,我特意找了一间带落地窗的,看得远,心里敞亮不少。
我是个爱旅行、钟意许多文艺活动的人。眼睛坏掉后,我在这方面的渴望愈加强烈,一方面是独身生活,需要更丰富的内容填充物;另一面,则是我担心糟糕的概率再次降临。到那时无法用眼睛去录入那些精彩,会让我倍感遗憾。
于是,我在假期时,去了很多心向往之的地方,那些原本在书页、网络上看到的,都用眼睛贪婪地扫描了一遍又一遍。业余时间,我也尽量将其排满。病后,我尤爱一个人钻进电影院,时不时闭上好眼,用病眼看屏幕。屏幕极大,演员的面部表情,我多少还是看得清——这种行为或许有自欺之嫌,可于我而言,这算得上积极心理学的暗示了。
当然,咱不是个喝风屙烟的主儿。我得工作,靠排列这些在多少年后没有太多意义的文字,赚取生活费用。我想过转行,有点心酸,除了写字,我似乎一无是处。爱干这个,也不得不干这个,既然选择以此为业,那必然离不开高强度用眼。
只剩下一只眼睛“吃劲儿”,怎么办?这也是悬于我心间的问题。坦诚讲,我没答案。只能边走边看。我努力降低眼睛的工作强度,定“番茄钟”,劳作二十五分钟,歇十分钟,眺望远处。可有时候写“上劲儿”了,不知不觉,便忘记时间存在。每每这时,我内心复杂,只得反复告诉自己,孰轻孰重,要拎得清。

《三十而已》剧照

如今想来,我在对付眼底病时,也不算遭遇彻头彻尾的溃败。起码,回归生活后,我有了许多新的视角,重新理解生命,贴近更要想的生活,也从中认识到,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强更没想象中那么怯懦。
其间许多故事,不在此赘述了,种种心迹,也就袒露这么多吧。曾经的爱人说的话,我铭记在心。没错,人生真的很长。希望耐心看完这些絮叨的人,也能体悟这一点。最后,点首歌吧,我“趴”着时候的常听的,鲍勃迪伦的,唱得不是多好,歌词却蛮有共鸣,“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用力去看,去欣赏,敞开了活。我们本就没有什么不可失去的。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