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创意究竟从何而来?关于「创造力」的智慧都在这本书里了

作者:中读课代表

04-25·阅读时长6分钟

1196人看过

本周我们共读《创意行为:存在即答案》,作者里克·鲁宾,被誉为“传奇音乐教父”,在书中分享了他积累40余年的创意哲学,他曾影响了无数艺术家并九次摘得格莱美奖。

每个人的生活中,创造力都有一席之地。里克·鲁宾的创意智慧不仅给艺术家和创作者以启发,对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也能带来新的启示。以下内容摘自书中的精彩段落,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注意细节、保持开放心态、珍惜灵感时刻,保持耐心至关重要。

里克·鲁宾(Rick Rubin)

l 习惯

在我们训练的第一天,我会向球员们展示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多花一点儿时间来正确穿鞋穿袜。

你的运动装备里最重要的就是鞋子和袜子。在硬地上比赛,鞋子得合脚。袜子在小脚趾的部位——容易起水泡——不能有褶皱,脚后跟周围也是。

我给我的球员示范具体的穿法。提起袜子的过程中,在小脚些和脚后照的地方整理一下,确保没有褶皱。然后穿鞋,同时确保袜子不移位。必须完全解开鞋带再穿—不能只是拽着鞋带把脚塞进去。

你得一个鞋眼一个鞋眼地拽紧。然后系上鞋带。再多系一道,确保鞋带不会松开一因为我不想看到鞋子在训练或比赛中松开。

我不希望发生这种情况。

这只是教练非常重视的细节之一,正是这些细节累积起来,才能成就大事。

以上是约翰•伍登的观点,他是美国大学篮球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练。他所带领的球队的连胜纪录和冠军数量超过了其他任何球队。

可以想象当时那些精英运动员的沮丧。他们希望站在球场上展示自己的实力,但第一次参加训练时,却听到这位传奇教练说:“今天我们来学系鞋带。”

伍登想要表达的是,养成好习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哪怕只是最小的细节。每一个习惯可能看起来都很小,但累积起来,对成绩产生的影响就是指数级的。在任何领域的最前沿,一个习惯都足以让一个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伍登考虑到了比赛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训练他的球员。反复如此,直到形成习惯。竞技体育的至高目标是完美无瑕的表现。伍登经常说,你唯一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其余都不是你能控制的。

l 灵感

如果你是作家,在临睡前突然有源源不断的创意来袭,你大可以通宵写作到天亮。如果你是音乐家,哪怕你已经完成了目标,比如创作1首或10首歌,可音乐仍在继续涌现,那就尽可能多地吸收、捕捉。

也许这些成果当前用不上,但可能在其他时候有用。用不上也没关系。艺术家的任务只是识别这种传输,心怀感激地与之相伴,直到它完整地实现。

在优先级方面,灵感当先。你其次。观众排在最后。

这样的时刻独一无二,值得我们虔诚对待。片刻的启示之光到来时,什么日程安排都应该放下。此时就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即使它出现得好像不合时宜。这正是严肃艺术家的义务。

约翰•列依提过这样的建议:如果你开始写一首歌,那就一口气把它写完。最初的灵感蕴含一种生命力,可以牵引着你完成整个作品。有些细节没达到最好的水平不要紧。完成草稿即可。通常而言,一个完整而不完美的版本,比看似完美的小片段更为有益。

当一个想法逐渐清晰,或者我们已经动笔写下一个引子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抓到了诀窍,剩余部分会水到渠成。但如果这时候就停下,任凭最初的火花逐渐消退,要重新点燃可能就难了。灵感也免不了受到熵定律的约束。

l 聆听

沟通是双向的,即使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只是默默地听。当听者完全专注时,说话的人的沟通方式往往有所不同。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习惯听者的专注,这会让人不适应。

有时候我们会主动阻止信息流入,破坏真正的聆听。比如我们的批判思维开始运作,开始记录对方的话里有什么是我们同意的,什么是我们不同意的,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我们甚至会寻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说话的人不值得信任,或者他/她的观点是错的。

形成观点不是聆听。准备回应、为自己辩护或者攻击他人,也不是。不耐烦地听,就什么也听不见。

聆听是搁置怀疑。

我们开放地去接收,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看法。我们唯一的目标是完全清楚地理解正在传来的信息,全神贯注,并允许它是其所是。

做不到这一点,不仅对说话的人不好,对听者自己也不好。听的时候在心里自顾自地编写、捍卫自己的故事,会错过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本来有机会改变或迭代你的想法。

我们如果能超越那些本能反应,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那些引发共鸣或者帮助我们理解的东西。它可能会强化、改变或者彻底颠覆我们之前的想法。

不带偏见地聆听,是人成长和学习的方式。大多数事情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角度。我们学会看见的角度越多,我们的理解就会越立体。我们的滤器就可以更准确地接近事物的真相,而不是靠偏见解读出的狭隘碎片信息。

无论你从事何种创作,聆听都能拓展可能性,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们的许多信念都是在自己没得选的情况下被灌输的。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几代人以前,如今早已不适用。还有一些可能从未适用过。

所以,聆听不仅是觉察。它也是摆脱思想桎梏的自由之道。

l 耐心

没有捷径。艺术家所做的,是通过努力,慢慢地体验生活世界,然后以新的方式重新体验相同的事物。慢慢阅读,阅读再阅读。

我可能读到一个段落,想到一件事,而当我的目光继续往下扫时,生理意义上的我还在阅读,可是我的思绪可能仍然陷在之前的念头里。这样一来,我就没有在吸收信息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会回到我记得的最后一个段落,从那里重新开始。有时候得回到三四页之前。

哪怕是我熟稔于心的段落,重新阅读也能获得启发。新的意思、加深的理解、灵感和细节涌现,被我真正看见。有很多事和驾驶很像,包括阅读、聆听、吃饭等大多数身体活动:或全神贯注,或心不在焉。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如梦游一般。

想象一下,如果你拿出飞行员降落飞机般的注意力去对待每一件事,你对整个世界的体验会有多么不同。有些人每天的生活,都只是在清单上画掉待办事项,不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我们对效率的不懈追求,阻碍着一切深度观看的机会。完工的压力,让人没有时间考虑其他可能性。然而,正是通过有意识的行动和不断重复,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入的洞察。

锻炼耐心的过程与觉察非常相似。方法就是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耐烦,本质上是在和现实争论不休,是一种想让事物不同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状态的欲望。我们希望时间加快,明天早点儿到来;或者希望重温昨天;或者希望闭上眼睛再睁开时,自己已经身在别处。时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此,耐心就始于对这种自然节奏的接受。不耐烦在心理上的好处,似乎是加速并跳过那些节拍,来节省时间。讽刺的是,这样最终会耗费更多时间和能量。徒劳。

在创造力的所有法则里,如果有一条比其他的更加牢不可破,那就是永远需要耐心。

【写留言赢实体书】

[美] 里克·鲁宾 著 / 重轻 译 / 中信出版社 / 2025-4

多年来,里克·鲁宾一直在深入思考:创造力究竟缘何而来,又如何消散?他发现,成为艺术家,关键并非是一个人的具体产出,而在于个体与世界的连接。每个人的生活中,创造力都有一席之地,每个人都可以将之发扬。他坚信,没有什么比充分发挥创造力更重要的人生责任了。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鲁宾表示本意是想写一部帮助人们创作出伟大艺术品的指南,写完之后则发现,这其实是一部讲述“为人之道”的哲学之书——最伟大的艺术品永远只能诞生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之中。因此在本书中,鲁宾通过78篇哲学思考,分享了在他眼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智慧,也为帮助人们突破创造力瓶颈提供了有用的思考框架。可以说,无论是文案写作、艺术设计还是广告策划或音乐创作,这些“瞬间迸发的灵感”,对于当前从事任何创意行业的读者来说,都是相当有价值的信息。

【活动说明】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并务必在app内填写收货地址——【填写路径】三联中读app底栏“我的”-右上角“设置”-“收货地址”-填写后点击“保存”(两周内未填写地址即视为放弃奖品)。

【开奖说明】我们将在所有留言里通过随机数工具抽取3名锦鲤,随机赠送一部实体书,留言区内收到“中读课代表”官方回复即视为中奖,赠书将于地址集齐后陆续寄出,也欢迎中奖的朋友们收到赠书后到评论区晒书留言哦~我们将在每周末开启留言赠书活动,祝你拥有这份幸运!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中读课代表

发表文章30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23人

中读发布课程书单、彩蛋、更新通知等信息的官方账号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