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5分高燃神作,锁定今年美剧天花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01·阅读时长24分钟

84人看过
作为凡人肉胎的医生,如何面对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生生死死。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在疫情席卷全球后的第五个年头,我们终于等来了一部天花板级别的医疗剧。《匹兹堡医护前线》起初播出时热度并不算高,但随着后续情节展开,超高质量的内容征服了无数观众,口碑不断发酵。15集完结后,本剧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5分,与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并列为今年目前口碑最高的真人剧集。

近几年的美剧,在流媒体的算法推动下,越来越热衷于追逐热点,批量地制造同质化的故事。而这部《匹兹堡医护前线》却难得地回归老牌美剧的风格,耐心地铺陈线索,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时又汲取当下时代愈发多元化的社会议题,呕心沥血地在现实主义的山岳里,艰难寻出一片前人未见的光景。称得上是一部完美的编剧教科书。



文|杨祖占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一小时:与时间作战

《匹兹堡医护前线》是那种第一集就勾着你停不下来的好剧。紧抓眼球的不是明星,也不是特效,仅仅是编剧利用天花板级的职业水准,在现实主义题材上劈开的又一精良剧本。

剧如其名,故事发生在一家位于宾州匹兹堡的急诊中心,时间是从早上7点讲起对医院来说,这个点已经迎来“早高峰”。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中心接收了名重症患者。

一个33岁尼泊尔女子跌下火车月台,腿部被列车碾压,严重骨折;另一个非裔男子见义勇为,跳下月台将女子救了起来,但在爬上月台时脚滑摔倒,头部受伤。两人同时送进了医院抢救。苏醒后的男子证明,该女子是被人恶意推下月台。警察怀疑是仇恨犯罪。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紧接着,养老院送来两位高龄病危患者。一个在运输途中就已经病逝。另一个患有肺炎,并感染脓毒症,很可能命不久矣。同时,一个铁人三项运动员在检查身体时突然心脏骤停,原因是过度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引发休克。一个各项指标正常却陷入昏迷的4岁男孩,最终被发现是误食了父亲口袋里的大麻软糖。还有一个被儿子送来的持续呕吐的母亲,其实是自己吃了催吐剂,想要来医院寻求帮助,因为她发现自己的儿子写下了一份女孩死亡名单,预感他有犯罪倾向。

除了频繁入院的患者,急诊中心的医护人员也状况百出。一个年仅20岁的实习生,第一次接待病人就晕血倒地。身为本院医生二代,被质疑是能力不足的关系户。一位资深的住院医生也有自己的困扰,她身怀六甲,孕吐严重,很担心自己流产。但她这样的状况,除了护士长,几乎没有告知任何人。

故事的主角,急诊中心的一把手,罗比医生,是一个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领导者。技术高超,经验丰富,责任心极强,努力有法地平衡同事关系,满怀同理心地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但是,过度的自我苛责,也让他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不断地将他推向崩溃边缘。他还有着严重的疫情后遗症PTSD,因为其恩师在疫情期间去世,他至今为此自责。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以上人物出场和故事信息全都在一小时之内交代完成这一小时既是一集的时长,也对应了剧中的时间线接下来的每一集同样如此,一集一小时,总15集,从早上七点讲到晚上十点,这一天的轮岗工作才正式结束。某种程度上,时间是这部剧隐藏的主角。

用老美剧迷的话,这是一部用《反恐24小时》的方式去拍《急诊室的故事》。这种类比,不仅仅是形式与题材上的呼应,某种程度上也是质量的匹配。前两部剧都是美剧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里程碑作品。我相信《匹兹堡医护前线》也有这样的潜质。

一天:重塑职场专业性

从各个层面来说,《匹兹堡医护前线》都堪称一部职场剧的教科书。

一集一小时的设定,让编剧们必须像医护人员一样保持高度的理性。光是第一集,就陆续登场了20多位有名有姓的角色,其中作为主要人物重点刻画的医护人员,也有10位之多。后面的每一集,新出场的患者角色平均至少在5例以上。如此庞大的群戏,集中在一间有限的急诊中心;所有的戏剧冲突,必须集中在一天内发生。难以想象,这部剧的幕后是一支怎样精于计算的编剧队伍,将每一条人物线索和戏剧冲突,都精确到了一分一秒,宛如编织一部大型交响乐一般,有条不紊地摆弄出一场又一场跌宕起伏的旋律。

一部优秀的职场剧,最重要的是呈现职场的专业性。而决定剧中职场专业程度的,则是编剧自身的专业度。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匹兹堡医护前线》没有拖泥带水的废笔,也没有喧宾夺主的情感线。每一集都被大量的、高频率的医疗急救情节占满,而且呈现得真实严谨,逻辑清晰。编剧有意在台词中轻巧自然地插入科普解说。例如,作为中心主管的罗比,时常在现场向实习生提问,让很多医疗知识得以向大众普及。

更重要的是,这部剧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其专业化的医疗团队。这种专业化,不仅仅指的是医疗知识上的全面、精深,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耐心、有法的医患沟通能力。这也是本剧在众多医疗剧中脱颖而出的一大特色,不以过多的疑难杂症来拔高主角团的传奇,而是用身份、性格各异的患者,来考验医生的情商。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很多时候,比起处理病症,更困难的是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比如第一集就出场的病危老人,因为家属的意见与患者不同,让这条支线成了持久战。医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让老人在无痛舒适状态下自然死亡,二是使用呼吸机插管维持生命。逝者有预立医嘱,不愿插管和心肺复苏,但他患有轻度阿尔兹海默症,眼下已经神志不清。他的两个孩子为此发生了分歧,儿子想要尊重父亲意愿,而女儿坚持要使用呼吸机,希望可以抓住一丝机会救活父亲。在这些两难的情况下,医生该如何耐心地解释,劝说病患或家属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这样的两难情况还有很多。

一个未成年女生决定堕胎,母亲却及时赶到强行制止,两人发生激烈争执。此时,医生如何周旋于母女之间,在抚慰双方情绪的同时劝说母女和解?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一个患有麻疹和肺炎的孩子急需脊椎穿刺,以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母亲却用网上查到的说法,拒绝了医生的建议。该如何巧妙地让他的家人回心转意?

甚至,当一个18岁的年轻人误食药物过量致死,医生该如何委婉地告知家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消化接受?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医生如何与自闭症患者沟通,如何与自杀者谈心,如何向疑似被人口贩卖的患者提供帮助,如何识破瘾君子装病骗取处方药的话术……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在现代医疗观念中,除了提供传统的诊疗之外,具有职业精神的医护人员也会见机辅以必要的人文关怀,适时介绍社会援助。

这种由理性的技术思维主导,同时充满人情温暖的职场故事,正是这部《匹兹堡医护前线》最大的魅力。它向我们呈现出的,既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和合作精神的精英团队,也是一个个富有责任心、同理心的普通好人。

一个社会:寻找希望之光

《匹兹堡医护前线》在文本上的精密、完整,体现出的不仅是一种职业水准,更是一种令人景仰的理想主义光环。

故事中没有彻底的恶人,绝对的反派,也没有浑水摸鱼的庸医,或是显而易见的体制弊病。除了少数人之间的确存在的隔阂和冲突,中心里的大部分成员都怀有着相似的救死扶伤的理想。虽然医护人员能力高低不同,也各自有着生活的麻烦,但所有人仍然是不遗余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种处理并非脱离实际,而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挖掘医疗职场的终极命题——作为凡人肉胎的医生,如何面对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生生死死。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护士长戴娜可能是剧中最重要也是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她总是一副沉稳之色,气定神闲地协调着急诊中心的纷繁事务,坚毅不失幽默,审慎不失松弛,工作的同时,还留心观察着每一个医护成员的身心状态,及时给予家人般的关怀。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无坚不摧的人,在一次医患纠纷后,一下子神采暗淡——她在休息的时候,被一位脾气暴躁的候诊患者一拳击倒。这一拳给戴娜的脸上留下了黑眼圈,也给她的内心留下了阴影。之后,戴娜情绪低落,频频说着要就此辞职。

实际上,戴娜与男主罗比的性格很像,都是集坚强、理性与敏感于一身的人,多种矛盾的特质相互融合使她异常强大,既充满威严,又富于慈爱。然而,不断为身边人发光发热的她,却无处释放自己的脆弱。全心全意地救助患者,却被患者记恨。击垮她的并非一记粗鲁的重拳,而是对世态炎凉的心灰意冷。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更残酷的是,她还没有好好喘上一口气,就必须再次回到岗位。本剧最后四集,一场无差别枪击杀人事件将故事推上高潮。急诊室在四小时内,接收了112名伤者。医护人员使出浑身解数,拯救了116名伤者,却依然无奈失去了6条生命。

至此,这部剧隐藏在深处的主题呼之欲出。即,通过小小的急诊室空间,侧写美国社会这几年来所经历的各种灾难与创伤,以及观照每个平凡人如何在创伤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剧中的一个个患者,身后都书写着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也隐藏着一个个家庭或社会的矛盾,更代表了各不相同的群体和情绪。这个小小急诊室的一天,就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一天,急诊室里的所有冲突和麻烦,也就是当下美国人正在面临的各种问题。仇恨,割裂,焦虑,疲惫,生活中的举步维艰,精神上的茫然若失……所幸,我们还能在《匹兹堡医护前线》中看到人性美好的一面,看到这个社会的希望之光。

匹兹堡医护前线》剧照

诚然,一部影视剧并不能彻底改变世界。但一部杰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具体更真切的“他人的生活”。尤其是这样一部医疗剧,不会像新闻报道那样,只给出一串串冷冰冰的伤患数字,而是让我们沉浸地体会这一天急诊室里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具体的病情,每一分一秒具体的伤痛与动容。继而,也让我们得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份更强的同理心。而急诊中心里闪耀的理想主义光辉,更给予了我们一份度过灾难创伤的勇气。

故事的最后,夜幕降临,主角团终于得以下班,将工作交接给另一轮班的同事。疲惫的他们喝着啤酒小憩,又一辆救护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

这一天如此的疲惫而漫长,但终究只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无数日夜中的一天。我们知道,下一个工作日,他们还会回来。他们是生活中的真正勇士,虽然满身伤痛,但职责到来的那一刻,他们还是会迎难而上,哪怕眼前又将是一场艰苦的生存之战。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