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9-19·阅读时长13分钟
在中国,一提到烟台,人们往往先想到红富士苹果。鲜为人知的是,烟台还是现代苹果的发源地。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与夫人定居芝罘,在今天烟台毓璜顶开辟了广兴果园,引入了16个苹果品种。自此,苹果在这片沿海丘陵土地上扎根生长,历经一个半世纪成就了今天“苹果之都”的名声。
海陆相拥,冷暖适宜,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让烟台成为苹果的理想生长之地。凭借脆甜多汁的口感,烟台苹果不仅走上了东南亚的远洋航船,也成为国人最熟悉的味道。
然而,辉煌之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红富士:
从时代辉煌到“审美疲劳”
在很多烟台果农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是值得铭记的黄金年代。
落地生根的红富士迅速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不仅风靡大江南北,带来了好生活,其苗木也供不应求。烟台农科院果树分院苹果研究所所长宋来庆至今记得,当年富士苗只要80公分高,单株就能卖1块多钱,一亩地能育1万-1.5万株苗。“不少农户光靠卖苗就成了万元户”。那时果农从不用愁销路,外地客商带着现金来果园排队,“一等就是半个月”。
丰收的季节,批发市场里的苹果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随着新疆阿克苏、陕西洛川、甘肃天水等产区凭借规模和政策支持崛起,红富士不再“一统天下”。年轻的消费者追逐更新颖的网红水果,市场竞争加剧,烟台果农陷入低价竞争。
“这不是苹果不好吃,而是产业老了。”烟台市龙口区果商邵刚说。批发市场里,苹果一斤只卖一两块钱,“果农眼里都没了光”。老果树占比过半,果农老龄化严重,“最需要技术和资金的种植端,偏偏是最弱势的群体,怎么能不被动?”
宋来庆,烟台市农科院果树分院苹果研究所所长。他手里拿着的书,正是把现代苹果带到中国的倪维思的原版著作
宋来庆比谁都更早察觉这一“拐点”。他从2012年任烟台市农科院果树分院苹果研究所所长,是烟台苹果产业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看来,当下的情况并不能定义为“衰败”,而是“审美疲劳”。种植户“种植疲劳”,消费者“购买审美疲劳”,这是产业迭代的信号。
“我对烟台苹果很有感情。”在烟台农科院,忙碌的宋来庆熟知烟台苹果的优势:品种多达五六百个,靠海气候让果实又脆又耐储存,“同样的富士,在烟台能跨年储藏,一年后口感依旧”。但他也清楚,一个品种发展了四十多年,该到“换血”的时候了。
实验室里的宋来庆
破局的钥匙,就藏在科研创新里。
烟台农科院承担着国家苹果试验站的职能。品种资源圃里,引种、杂交、比较试验持续进行,科研人员在不同土壤、海拔和管理方式下反复观察,筛选耐储、抗病、风味俱佳的新品种。“我们会联合全国科研体系和高校专家,针对性解决问题。”宋来庆说。
在试验园的一片野海棠林里,生长着他和同事们从全国收集来的170多种野生资源。有能耐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酸丁子”,也有个头不大却甜度很高的不知名海棠。宋来庆指着树上的果实说:“这些原始株的抗性特别强,未来可能成为培育新品种的关键基因。”
野海棠林里的“酸丁子”
科研的过程漫长而严谨。一棵新苗从种下到挂果往往需要三五年,优中选优后才可能推广到果农手中。新品种烟金蜜从2008年杂交育种,到2023年才真正推向市场,整整经历了15年。
科研成果要走向产业,还需要“敢于吃螃蟹”的实践者。
邵刚就是这样的人。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口人,邵刚退伍后进入外企做水果贸易。1999年的上海水果市场,他亲眼看到进口苹果20块钱一斤被抢空。“当时心里就憋着一股劲,都是苹果,凭什么价格差距这么大?”
邵刚敢闯敢干。他不断探索,从成立公司、联合农户,到培育新品种,引进智能分选线,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老品种有瓶颈,不找个新突破点,永远走不出‘内卷’。”
邵刚在他的种植园
直到2017年,邵刚在烟台农科院尝到了烟金蜜,“第一口就像喝了‘爽歪歪’,口感特别好。我判断这就是我想要的新品种。”
“家人说我疯了,朋友劝我‘随便嫁接点苗就能卖钱’,但我不想‘赚快钱’。人要有理想,你说对不对?”这个办公室里放着《第一性原理》和《经济学通识课》的果园老板特别认真地说。“我想借烟金蜜这样的新品种,打破旧有的管理模式。让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打造本地品牌,利用标准化将一流的苹果推向市场,从根上解决同质化问题。”
今天,邵刚的果园里,蜜蜡黄的烟金蜜即将成熟,下个月就能推向市场。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这个新品种,他在抖音开通了@邵刚 南村果园D.D.D 的账号,和女儿一起开启了抖音运营之路,镜头前,父女俩一边科普烟金蜜,一边分享果园管理的“干货”。
邵刚手里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烟金蜜
他会捧着烟金蜜展示“油亮金黄像蜜蜡”,也会拆解口感“白砂糖的甜,还带点微微的酸”,更不藏技术,讲“两主枝开心型”的树形专利,分享试种过程与细节。“不光要卖果子,更要让大家知道好苹果是怎么种出来的。”邵刚期待,烟金蜜能被更多人看见,也盼着年轻人从科普里发现行业的价值,愿意返乡创业,共同发展。
在宋来庆和邵刚看来,未来的苹果市场,不会再出现红富士那样“一枝独秀”的局面,而是差异化、多元化的布局。从科研到产业,苹果的两大探索在烟台汇合。红富士的辉煌虽已成往事,但关于苹果的故事,仍在继续。
新农人、新渠道、新可能
新品种是产业的“引擎”,但好苹果离不开两个核心:种出好吃的苹果,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市场上苹果品种繁多,传统果农习惯批发渠道和传统销售,产品流通成本高,利润很有限,也缺乏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方式,如何让优质农产品和新品种真正触达更大的市场,是新农人和专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新农人的“新”,不在年纪,而在于想法与行动力。在抖音电商平台,57岁的@烟台苹果霞姐 李晓霞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我现在接触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新起点,反正人生就是用来体验,要不断地体验和尝试,在过程当中找到快乐,这就是一种很幸福的状态,是吧?”李晓霞这样说。
57岁的@烟台苹果霞姐 李晓霞
四年前,李晓霞24岁的儿子对苹果产业产生了兴趣,决定返乡创业,承包了千亩老旧果园,引入现代化技术并大胆改造,种上了矮枝密植的新品种苹果。教了一辈子英语的李晓霞被儿子的热情打动。“我和我爱人都是农村出来的,对土地有感情,也支持孩子做农业。”
但是,农业创业这条路,远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去年秋天,烟台遭遇罕见的连续阴雨和低温,果园里数万斤苹果滞销。此前为了支持儿子,老师李晓霞掏空了全家的积蓄,还背上了千万贷款。“我得帮助我的儿子。”于是,退休教师李晓霞,成了果农李晓霞。
大年初二,李晓霞顶着严寒给客户送货。侄女李小丫打来电话拜年,发现小姑还在送货,难过得差点哭了。“我侄女说这样可不行。她说,走小姑,咱俩拍抖音去。”
用英语直播的李晓霞
从这天起,抖音上多了一个名为@烟台苹果霞姐 的账号。第一条视频里,一个身穿迷彩服、围着红围巾的农妇在零下8度的果园里,对着镜头说:“I’m a fruit grower from Yantai Shandong.”
大概是“土洋结合”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大,视频一夜爆火,点赞超过19万。网友们调侃“这是AI做的吧?”李晓霞笑了,“这可真是高估我了。AI英语还能有烟台乡音?”果农李晓霞,不经意间成了主播李晓霞。
从第二条视频开始,主播李晓霞直接“321,上链接”。“我做账号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卖货。” 但真正让她出圈的,是一条讲“读书有用”的视频。2000多万浏览量、50多万点赞,网友们觉得很励志,“大清早刷到,像进了英语听力直播间,励志又治愈”。
“我始终信终身学习的力量。” 在抖音上,主播李晓霞找到了“教学灵感”,她和年轻人说,“人不一定要长成玫瑰,做茉莉、雏菊也很好。”帮村里老果农卖水果时,她突然明白,“我不只卖自家果,还能让更多烟台好苹果被看见,让乡亲们有果子摘、有活干、有盼头。”
@烟台苹果霞姐 的直播间,李晓霞和侄女李小丫
从第一次开播到今年6月,李晓霞前后在直播间卖掉了10万斤苹果,不仅自家的苹果销售一空,缓解了资金压力,还帮乡亲们带过樱桃和网纹瓜。更让她骄傲的是,果园的标准化品质吸引了客商直接上门。“以前农户两三亩地,量小,客商不愿来。现在我们能稳定供货100多万斤,人家宁可多花钱也愿意来果园收,品质固定,能持续供货。”
常年的操劳让李晓霞看起来和普通烟台果农没两样,但一开口,教师的自信与胶东人的真诚就扑面而来。“退休之后还能用新方式为家乡出力,我挺满足的。”她常在直播间里说一句话:“一件事情的开始远比追求它的完美重要。做事什么第一位?胆量。”
李晓霞的故事,是兴趣电商激活乡村发展的缩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陈强远指出,乡村发展面临的核心困境是“人”的问题:“没有好产业留不住年轻人,没有年轻人产业难转型升级,容易陷入乡村空心化的负向循环。”尤其是农二代群体,他们在城市难获制度性身份,回乡村又不擅长传统农活,常处于“非城非乡”的悬浮状态。
苹果园里的李晓霞
抖音电商恰恰提供了破局的抓手。“把短视频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农二代不用依赖传统耕种技能,反而能发挥在城市积累的人力资本、数字意识与创意审美。” 陈强远说。就像李晓霞,从退休教师转型主播,不仅靠直播增收,还带动乡亲,获得了乡土认可。这种认可,让新农人扎根乡村的决心更坚定,既有了物质基础,也有了精神归属。
陈强远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新农人初期都是单打独斗,自己拍视频、发货。可随着平台流量与收益的积累,他们会慢慢带动周围人。比如贵州有个返乡青年丁浪,最早靠直播帮村里卖绿色鸡蛋,后来组织农户成立合作社,统一发货、统一标准,还免费教大家拍短视频,现在带动了50个农户增收,自己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更重要的是,新农人的价值不止于带货。
在陈强远看来,兴趣电商下的新农人,早已成了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原动力。他们用新思维激活传统农业,像李晓霞这样,把教育经验融入果园管理,用真诚打通“种植端”与“消费端”的信任链,倒逼自己成为“全才”:既懂种植,又会宣传、销售,成了全产业链的能手。
兴趣电商下的新农人,早已成了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原动力。图为新农人许多在抖音电商2025丰收盛典现场带货
未来,兴趣电商还会向全域化深化,这将为新农人提供更广阔的创业空间。已有新农人尝试“农旅融合”,在直播间引流,让消费者到果园采摘,既享受农产品的价值,也感受采摘的情绪价值,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新农人的角色也在转变,从单纯的带货主播,慢慢变成乡村文旅推广官,让乡村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传统农户在电商平台卖农特产品,不只是实现了增收,更展现了理想、收获了认可。以抖音为代表的兴趣电商平台,给了像李晓霞这样有梦想的人一个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人生的不同可能。而对山东这样的蔬果大省来说,新农人与新渠道的结合,恰是释放产业潜力的关键。当越来越多的“李晓霞” 用新方式连接乡村与市场,乡村振兴的路径,也会越走越宽。
产业合力:
从枝头到千家万户
农业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事业,一个产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政策、资金与平台的协同发力。烟台苹果能在百年迭代中持续焕新,正是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的结果。从政府政策的顶层设计,到新农人的实践探索,再到电商平台的生态赋能,每一环都在为“苹果之都”的复兴注入动能。
烟台对苹果产业的重视,其实早有清晰的规划蓝图。
2020年,《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正式印发,这份规划直指产业痛点,明确了“由苹果大市向强市转变”的目标,从9个维度布局40项任务、33项重点工程。无论是建设脱毒大苗繁育基地、更新改造老旧果园,还是推进“苹果+互联网”“苹果+旅游”的新业态,抑或健全冷链物流与品牌体系,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尤其在科技创新上,规划强调突破关键技术、培育自主品种,这与宋来庆团队的科研方向不谋而合。在产销模式上,鼓励“农旅融合”“电商赋能”,为实践者提供了政策土壤。正如规划中所说,“推进苹果全链条高质量发展”这份决心,让烟台苹果在遭遇瓶颈时,仍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政策支持,找到了破局之路。
在政策的引导下,像@田家四姐妹 这样的“实干派”,就成为了连接政策与产业的桥梁。
生活中的@田家四姐妹
这四位从大城市返乡的亲姐妹,2015年白手起家,如今已做成了烟台电商头部企业,四次登上央视。她们的创业之路始终围着“帮农民卖好果”打转:最初发现乡亲们用大瓦楞纸箱装苹果,既笨重又无品牌,便设计个性包装,打造“田家果园”;看到残次果烂在地里,就联系果汁商家消化掉了几千斤,减少了浪费。
“我们在冷库里直播,喉咙喊不动了也不想下播。外面下着大雨,果农就站在对面等着,70多岁的老奶奶拿到卖苹果的现金,‘咔’就跪在眼前,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们不是水果贩子,而是真真正正帮助到了别人。”大姐田春影说,利他、共荣,始终是四姐妹坚持创业初心。这些年,姐妹间有分工,也有过争议,但目标一直是一致的。“我们是亲姐妹,做事一条心。”
@田家四姐妹 和乡村主播们的合影
直播获得了成功,不断有人前来求教。果农想学直播却怕被“割韭菜”,四姐妹办起了属于自己的电商培训学校,2021年至今已培养2万多人,有6000人拿到结业证书。云南的村书记、吉林的新农人,甚至1400 多公里驱车赶来的学员,凌晨一两点还在她们的场地里背话术、练拍摄。
“其实农民能挣三份钱:种果子的钱、包装发货的佣钱、直播卖货的佣金。”四姐妹教乡亲拍视频、做直播,有人月增收一万多,“她们在村里腰杆儿都直了,这是电商给农民带来的尊严感。农民太苦了,真的。要让她们幸福起来。”田春影说。
@田家四姐妹 未来计划延伸苹果的产业链,做果干、果醋、果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就像大姐田春影说的:“我们要让人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受益者。” 在@田家四姐妹 的直播间,单场能卖掉5000斤苹果,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让蓬莱苹果的名声通过互联网传得更远,这正是政策所盼、农民所需的产业合力:政府搭台,科技加持,新农人唱戏,把“小农户”接入“大市场”。
@田家四姐妹 田家大姐(左)和二姐(右)在抖音直播销售烟台红富士
电商平台的加入,让这份合力有了更广阔的辐射力。
9月11日,在烟台落地的抖音电商2025丰收盛典现场,抖音电商综合业务鲜食生活行业运营经理翟黎明发布了《2025丰收节抖音电商农产品消费白皮书》,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平台的助农实效: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抖音电商累计销售农特产品102亿单,平均每天有2448万个农特产包裹发往全国;仅山东就有超10万个农货商家在平台交易,卖出640万款农产品,位居全国第二。其中烟台苹果表现亮眼,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3亿,在产地溯源直播的带动下,成交额同比增长168%。
电商平台的价值远不止于“卖货”,更在于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为降低商家成本,抖音电商推出生鲜免佣政策,过去一年累计减免佣金8亿元,超21万个商家受益;为培育新农人,通过“村播兴农计划”提供线上线下培训,过去一年,超过546万名创作者参与农产品带货,扎根家乡的村播达人增长13%。寿光彩椒的案例很有说服力:今年春季因出口受阻,价格下跌,抖音电商紧急推出“第一口春味”助农活动,短短两个月卖出1000万斤,成交额同比增长64倍。这样的“及时雨”,让农户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多了一份底气。
借助抖音电商,烟台苹果早已跳出地域局限,从枝头走向全国千家万户,而这份由平台、政策、新农人共同托举的产业活力,也让这颗跨越百年的果实,能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持续焕发新生。
抖音电商2025丰收盛典(烟台)活动现场
编者手记
出差回到家,亲妈打来电话,“你从烟台回来,怎么没给我带点红富士?”我如实汇报,新一季的红富士还没下来,要等一等。老太太要求把售卖链接发给她,“等熟了我自己买!”红富士在老年人心目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当长辈们都熟稔了网络买卖的方式,烟台的苹果又怎么会没有走向更好明天的底气呢?
据专家考证,世界野苹果的始祖在新疆伊犁的一条山谷里。这株果树,一次次地被移栽、杂交,最终走入了亚当夏娃的花园,也掉在了牛顿的脑袋上,影响着全世界。
向西出走的野苹果,又远渡重洋,最终以现代苹果的身份登陆山东,在国内开枝散叶,似乎构成了某种颇具哲学意味的轮回,从广兴果园种下第一株现代苹果树至今,烟台的苹果故事,已经走过了154年。如今它没停下脚步,正带着新品种的甜、新渠道的活力,走向下一个发展周期。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五布
图片来源丨抖音电商、受访者、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9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