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0-04·阅读时长20分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打开衣橱,那件Barbour蜡涂层外套依然挂在那里。三年前的圣诞节,它作为“山系风格”的一份子来到我身边。三年来,它因为最朴素的理由被我反复穿着:它防风、保暖、耐脏,像一位沉默可靠的伙伴。然而,仿佛一夜之间,这件工具性的外套被冠以“巴恩风(Barn Style)”之名,成了时尚单品。
它曾沾满机油与草屑,是流水线与农场的身份标识。如今,它带着蜡染的痕迹和做旧的纹理,出现在都市的秀场与咖啡馆。这场审美迁徙,不仅仅关乎穿搭,更是一部微缩的全球消费文化史。它从来不止是衣服,而是社会心态的流动载体。
实用美学的当代胜利
每一阵时尚风潮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实用史。“巴恩”(Barn)一词,本义“谷仓”,它如同一个时空坐标,将我们带回19世纪末的法国乡村与美国西部农场。在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农民与户外工人需要的不是时尚宣言,而是一件能与风雨、荆棘和繁重劳作抗衡的“铠甲”。于是,耐磨的帆布、防水的油蜡涂层、便于携带工具的多功能大贴袋,以及保护颈部免受摩擦与雨水侵袭的皮质翻领,共同构成了Barn Jacket最初的设计语言。这一切,都源于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在田野与谷仓之间,美让位于功能,形式追随于劳作。
然而,服装的社会生命往往比其物理寿命更为曲折漫长。工装的蜕变,始于其被另一个阶层“发现”并赋予新的意义。在这一历程中,英国品牌Barbour的轨迹堪称典范。它最初面向的是渔民、码头工人和农夫,其油蜡布夹克是不折不扣的工人阶级装备。转变的契机来自于面料革新与产品线的丰富,但更具决定性的,是来自权力顶端的认可。
1979年、1982年与1987年,Barbour连续获得英国王室的三张委任状,这如同三道金色的纹章,将其烙印在英国乡村绅士生活的图景中。从此,它逐渐脱离了纯粹工装的形象,成为乡间散步、狩猎与庄园派对上一种兼具格调与功能的服饰。这是一个经典的“阶层流转”叙事——一件工人的外套,通过王室的背书,被赋予了传统与品位的色彩。
如果说王室的认可为其赋予了庄严的底色,那么时尚偶像的魅力则为其注入了流行生命力。已故的黛安娜王妃便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在她大量的户外生活与休闲照片中,Barbour夹克频繁出镜,其随性而又不失优雅的穿着方式,向公众展示了一种“不费力的时尚”可能。王妃的亲民形象与时尚感,极大地消解了这件外套原有的粗犷与阳刚之气,使其成为男女皆宜的时尚单品。这一“时尚转身”在后续与Gucci、Moncler等奢侈品牌的联名合作中达到高潮。这些合作不仅将Barbour的经典廓形置于聚光灯下,更通过设计师的再造,为其注入了当代审美与奢华质感,彻底巩固了其在全球时尚体系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其他玩家也纷纷涌入这片蓝海。Carhartt、Ralph Lauren等拥有工装或美式基因的品牌,顺势推出自己的Barn Jacket单品,争夺市场份额。而真正将“巴恩风”推向时尚高位的,是Prada、Gucci、LOEWE等奢侈品牌在秀场上的推波助澜。它们通过更极致的剪裁、更奢华的面料与更具艺术感的造型,为这股工装风注入了高级时装的生命力,将其从一种“风格”提升为一种“美学”。
与此同时,众多嗅觉灵敏的中小品牌凭借快速的反应和极致的性价比,在社交媒体和电商直播中承接了这波“泼天富贵”。它们证明了,在“巴恩风”的生态中,既有百年叙事的厚重,也有瞬息万变的商业效率。
踩中时代情绪
当我们剥开“巴恩风”的时尚外壳,会发现其内核精准地共振着这个时代的集体情绪。它不再只是一件外套,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物化呈现,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文化实践。
在过度消费的时代,“熬油补裤裆,成了最新的时尚物语”——这句来自虎嗅的犀利观察,道破了当下消费心态的深刻转变。当快时尚的虚火逐渐退去,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衣物的本质:它应该被使用,而非仅仅被展示。一件保养得当的Barbour外套可以穿着数十年,品牌官方提供的Re-Waxing(重新上蜡)服务,让衣物随着时间呈现出独特的个人印记。这种“包浆传家宝”的属性,恰恰满足了人们对持久、可靠、能承载记忆的物品的渴望。
这种对耐用性的推崇并非孤例。从瑞士品牌FREITAG用废旧卡车篷布制作的可背十几年的邮差包,到上海本土品牌Klee Klee强调的“慢工细作”,都在印证同一种价值观的回归:在disposable(一次性)文化盛行的当下,选择持久耐用成为一种清醒的反叛。
更深一层的是,我们对旧衣物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衣服破了,第一反应不再是丢弃,而是“如何修补”。正如虎嗅文中所指出的,这种态度的转变正在催生一个修补时代的到来。Patagonia、始祖鸟、Lululemon等品牌已建立官方修补部门;英国品牌Toast开设线上修补课堂,教导消费者如何赋予旧衣新生。
在这个语境下,补丁不再是无力的“穷酸证明”,而是骄傲的“可持续主义勋章”。消费者通过DIY、Remake——无论是改造无印良品的素麻袋,还是将祖父母的旧衣重塑为新装——在参与创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实践着经济波动下的节俭策略,更重要的,是在不确定的时代里,“重新找到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机械复制的拒绝,对个性化表达的坚持。
中性审美
“巴恩风”的流行,远不止是一场单纯的时尚运动。当我们透过其粗犷的外表深入观察,会发现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复杂的光谱——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对性别的认知,到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的集体渴望。
在专业户外装备愈发科技化、功能细分化的今天,“巴恩风”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并非为征服极端自然环境而生,而是完成了一场巧妙的“都市化转译”。防水油蜡涂层不再是为了应对荒野的持续暴雨,而是为了都市的偶尔阵雨;耐磨的帆布材质抵御的不是山石荆棘,而是地铁通勤的磨损;多功能大口袋装载的也不是登山器具,而是手机、耳机和门禁卡。
这种转译,实则是当代都市人对“户外感”的一种象征性占有——我们渴望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保留一丝与自然连接的想象。正如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所指出的,现代人正在创造一种“拟像自然”,将户外元素进行审美化改造,使其适配都市生活的节奏与场景。“巴恩风”因而成为一种折中的方案:它让我们在心理上亲近自然,在物理上却不曾远离都市的便利。
更值得玩味的是,“巴恩风”身上那种浑然天成的中性气质。其直线条的剪裁模糊了身体的曲线,宽大的版型兼容了不同的体型,而军绿、卡其、藏蓝等源自大地与工装的色调,本身就超越了性别的二元划分。
这种设计语言恰好契合了当下模糊性别界限的审美趋势。在社交媒体上,男女博主可以用同一件Barn Jacket搭配出截然不同却又和谐统一的造型。这不仅是时尚的进步,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彰显: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不再以外在符号严格定义性别角色与气质的社会。"巴恩风"的流行,无意中成为了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时尚的轮回从不简单。如果说一般的复古潮流更多是审美意义上的怀旧,那么“巴恩风”的复兴则带有更强的现实指向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科技颠覆——人们本能地转向那些被时间验证过的、可靠而实用的东西。
这件源自19世纪的外套,以其坚固耐用的特质,给予了我们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它暗示着一种承诺:有些东西可以穿越周期,陪伴长久。这种对持久性的渴望,正是对当下过度消费和一次性文化的无声抗议。我们选择“巴恩风”,不仅是在选择一种风格,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观——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渴望抓住那些不变的本质。
巴恩风能流行多久?
三年前,那件Barbour外套安静地悬挂在我的衣橱里,它为我遮风挡雨,陪我走过山野。三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那里,却被赋予了“巴恩风”的时尚光环,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潮流符号。
这件外套本身没有变,变的是我们看待它的眼光,是时代投射在它身上的光影。
潮流的风向标总在转动,“巴恩风”作为一个时尚标签,终将被新的词汇取代。但当我们脱下这件象征潮流的外套,它所带来的思考却不会随之消逝:实用主义、长期主义、惜物之心,以及创造力的复兴——这些价值,是否会沉淀下来,成为我们更持久的生活态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经久耐用的美学似乎正在回归。我们或许正在重新学习与物品建立长久而深刻的关系。
“巴恩风”这阵风,吹拂的或许只是时代精神的表层。而那深层的潜流,是我们在一个充满断裂与不确定的时代里,尝试“修补”生活的集体渴望——修补我们与物品的关系,修补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修补我们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我的那件Barbour外套的蜡涂层在肘部已有些许磨损,但这不但不减损它的价值,反而让它更显珍贵。因为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标签上的价格,也不在潮流榜单的排名,而在那些被穿着、被使用、被铭记的时光里。
排版:球球 / 审核:同同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5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