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伟哥”乱象背后,是谁在透支信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9分钟

121人看过
将“伟哥”从笑谈中解放出来,让它回归医学的本质。

10月28日是男性健康日,在这一天,不得不提到那颗蓝色的小药丸。经常使用它的男性朋友应该十分了解,目前,国内治疗ED(erectile dysfunction,勃起功能障碍)类药物的市场十分纷繁。比如ED类药品有不同的化学分子式;再比如,正式名称为“伟哥”的药品、民间通俗理解的“伟哥”和“伟哥类药品”是三种不同的概念。


当然,实际情况比这还要复杂得多。有消费者曾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伟哥”并下单,收到货后吃了两天未见明显效果,仔细一看产品说明书,才发现买的是压片糖果,遂连夜愤起投诉。


相关的案例不一而足,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的纷繁,另一方面是部分男性出于病耻感,羞于问诊。即使鼓起了勇气,也会以“帮朋友问问”而顾左右而言他,无法“谨遵医嘱”。一推一拉之间,本应导向科学与医学的庇护所,却在市场浮躁的逐利中,演变为一场无声的信任消耗战


李宗盛的那句:“梦中的餐厅,灯光太昏暗,我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在今天似乎有了别样的含义。




“伟哥”前传


想要了解关于这颗蓝色小药丸的问题,首先要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


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美国辉瑞公司的一支新药研发团队本打算利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研制一款用于治疗心绞痛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特效药,研发过程耗资几十亿美元,可临床试验阶段的测试效果并不显著。就在团队陷入绝境时,竟然发生了转机。一组患有糖尿病的四五十岁的男性患者,虽在试药后高血压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却不断向试验医生索要试验用药。


后面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试验团队对患者的行为十分好奇,问其究竟,患者答曰:“羞于启齿。”试验团队追问:“但说无妨,愿闻其详。”患者又答曰:“老汉我多年不举之隐疾,竟愈矣,此乃神药也!”就这样,辉瑞集团发现,西地那非能够缓解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很快,辉瑞公司将西地那非包装成醒目的蓝色小药丸,作为ED治疗药物推向市场。这款新药被命名为Viagra(中文翻译为万艾可),是Vigor(精力)和Niagara(尼亚加拉瀑布)的合体,意为像瀑布一样澎湃。


磅礴的尼加拉瓜瀑布


要知道,此前的男性,对重振雄风可谓孜孜以求。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西方人认为沥青可以壮阳。在两千多年前,沥青曾被用于尸体防腐,所以《木乃伊、食人族和吸血鬼:文艺复兴至维多利亚时期的尸药史》(《Mummies, Cannibals and Vampires: The History of Corpse Medicin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Victorians》)一书曾有这样的记载:“那些年为了壮阳以及一些其他目的,被欧洲人吃掉的木乃伊‘不计其数’。”而东方人则笃信韭菜、鹿血或淫羊藿等食疗方法。


除了花式进补,许多男性还甘愿冒险,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在医学科普读物《千奇百趣话健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2002年,一位江苏扬州的患者,前往一家个体诊所就医,医生违规为他注射了一支含有罂粟碱成分的复合制剂。用药后,这名患者持续勃起133小时,最终在正规医院进行了阴茎穿刺术和阴茎头海绵体分离术。通俗点说,为挽救持续充血带来的恶果,这名患者不得不“壮士断腕”。




蓝色药丸的名称纠葛


关于“伟哥”的故事并未随着Viagra的上市画上句号,相比研发过程,后续的故事反而更加精彩,或者说更加“抓马”


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之前,Viagra就已经在华语世界威名赫赫。坊间就已经为它起了一个响亮的江湖诨号——伟哥。这一民间翻译十分接近Viagra的英文发音,又寓意伟岸如大哥,颇具草莽气息,迅速被民间接受。在电影《有话好好说》中,傅彪饰演的阮大伟便被称为“伟哥”,这个刻意的谐音梗为影片平添了不少幽默感。1998年辉瑞公司想为Viagra注册正式的中文商标时,竟发现“伟哥”这一商标已被某家中国公司注册,只得为它起了一个更为风雅的中文名字——“万艾可”。


也就是说,虽然最早“伟哥”是“Viagra”的一个昵称,但如今的二者是两个毫无关联、各自独立的商标


随着Viagra开启整个ED类药物细分市场的巨大蓝海,市场潜力巨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2025年全球ED患者人数将达到3.22亿人。另据Statista数据显示,ED药物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达约55亿美元,且仍在增长。在Viagra上市后,全球药企纷纷跟进,推出了成分、药效各不相同的同类药物。尤其是在2014年万艾可专利到期后,国产仿制药大量涌现,市场变得更加蓬勃,多方嗅到了商机,蠢蠢欲动。


有趣的是,那个被注册的“伟哥”商标后来几经转手,又以商标授权的形式授予众多生产商的众多商品,导致目前可以合法使用“伟哥”名称的产品五花八门


面对五花八门的ED类药物,男性们时常会感到有些迷茫


关于“伟哥”名称被乱用的新闻不胜枚举。据《成都商报》报道,2000年,成都一家火锅店曾推出含有“祖传秘方”的“伟哥火锅”,标价588~1999元,涉嫌违反《广告法》。另据消费质量网 2023年的一则报道,四川省达州市公安局成功捣毁了一个盘踞在四川地区的有毒有害食品销售链条,查获非法添加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违禁成分的成人性保健食品“绿色伟哥、精品伟哥、虫草伟哥”等共计2000余盒,涉案金额达400余万元。


归根结底,“伟哥”二字因其早期形成的高国民认知度,成了商业价值极高的流量密码。若不了解这段历史渊源,消费者极易在这场由“名不副实”导致的乱局中掉入陷阱,最终为这份模糊的认知付出健康的代价




健康,是件严肃的事


由于ED类的药物特性,加之此前的名字风波,在当下的民间世界里,“伟哥”这一词汇多少有些诙谐、幽默的成分,“你该吃‘伟哥’了”常常不是一句严肃的医学建议,而是亲密朋友间的玩笑与调侃。在今天的语境中,“伟哥”二字早已超越了一颗药丸本身,它既是网络热梗,也是男性健康话题中一个欲言又止的符号。我们习惯用玩笑消解尴尬,用“我帮我朋友问问”来掩饰不安,却也在这样的戏谑中,无形地将一种本应严肃对待的医学问题,推向认知的模糊地带。


事实上,勃起功能障碍并非孤立的生理现象。它与现代人常见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持续高压、缺乏运动、饮食失衡——密切相关。从一线城市的“996”职场文化,到中年男性普遍面临的代谢综合征;从深夜短视频里的“补肾神方”,到电商平台上真假难辨的“保健品刺客”……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男性健康被娱乐化、被商业化的现实图景。


如长期熬夜、持续高压、缺乏运动、饮食失衡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男性健康


而“伟哥”一词的滥用,恰恰折射出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的某种逃避心理——我们宁愿把它当作一个段子,也不愿正视其背后的医学逻辑与身体信号。健康绝非玩笑,而是一件严肃的事。


因此,我们呼吁的不仅是对一颗药丸的正确认知,更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将“伟哥”从笑谈中解放出来,让它回归医学的本质。这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患者的觉醒,也应成为社会共同推动的健康升级。我们需要更多科学的声音、更开放的公共讨论、更友好的就医环境,让男性不再因“不好意思”而自我诊断、盲目用药,也不再因“病耻感”而错过早期干预的良机。


消费者在选购ED类药品前务必咨询专业医师,根据个体健康状况评估用药适宜性,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购买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持有药品经营资质的药店或有药品销售许可的电商平台,避免来源不明的渠道


在用药过程中,也应注意了解药物成分、作用机制与常见不良反应等信息,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知名药企所生产的产品。同时,仔细核对药品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及有效期,确保药品合法合规、质量可靠且在保质期内,以保障用药安全。


健康不是段子,不是梗,也不是羞于启齿的秘密。它值得被认真倾听、专业对待、科学管理。当我们学会正视身体发出的信号,也就真正走在了通往健康的路上,最终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



参考资料:

1 《万艾可的前世今生》,姜浩峰

2 《枸橼酸西地那非(万艾可)20周年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国性科学

3 《蓝色小药丸的光荣与梦想》,应琛,刘绮黎

4 《装养老的世界大战,刚刚开场》,半佛仙人

5 《伟哥在中国:“硬”战》,袁端端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李雨旋

作者丨morlee

设计排版丨谭二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