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成都,感受一座城市的“有机更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11-06·阅读时长13分钟

58人看过
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过往二十年,当各大城市在改造中急于破旧立新、陷入速度竞赛的焦灼与千城一面的乏味时,成都却保持着看似松弛的状态,走出了另一条发展的道路:它没有选择高强度开发的路径,也未执着于表面的焕然一新,却能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发展动能与人文记忆的平衡。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在这一国家战略指引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增量扩张”与“存量优化” 并重的发展阶段。成都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对这一战略的主动回应,其经验值得仔细探寻。




城市更新语境下的“成都样本”


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为我们窥探成都经验的秘密,提供了一个绝佳窗口——它为老厂房植入新魂,让工业记忆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延续。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已被运营数据证实。


从连续10年平均每年亏损2000万元,到去年为集团贡献利润4800万元,东郊记忆每年迎接游客超1700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24年全年游客量突破1760万,成为四川文旅领域的“流量担当”。东郊记忆也获评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并在2025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上获组委会特别奖。


作为东郊记忆运营方代表,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罗邴文介绍,东郊记忆的前身是诞生于1958年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代号“773”。这里诞生了中国首支测高雷达电子示波管,将雷达探测高度突破3万米,为击落U-2侦察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又攻克黑白、彩色显像管技术难关,促使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原本热闹的红砖厂房一度沉寂下来。


东郊记忆


2009年,红光电子管厂面临转型,成都没有选择推平重建,而是秉持“不破坏历史,不辜负记忆,更要让老厂房活起来”的理念,开启工业遗存的再生。


更新方案的第一设计者、2025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对团队提出的要求只有五个字:尽可能保留。“园区里那些四通八达的路网和厂房开阔的空间,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刘家琨说,“这种独特的建筑肌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和未来竞争力,所以我坚决进行保留。”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工业印痕被巧妙转化为空间语言。如今走进东郊记忆,843雷达天线矗立在核心区,1958年出厂的摇臂钻床陈列在展示区,三层红砖厂房的原貌得到完整留存,甚至连仓库遗留的玻壳都被改造成带灯光的反锥形装置,夜晚亮起时如同悬浮的星光,成为网红打卡点。


东郊记忆夜景(上)

被滑板爱好者称为“碗池”的场地吸引了更多人驻足(下)


于是我们见到了这样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孩子们围着老设备听红光厂的故事,年轻人在原高温玻璃车间改造的剧场里看汉文化主题秀,巴洛克音乐与红砖墙的交响每周都在这里上演。


功能定位上,东郊记忆在成都传媒集团主导下,明确突出“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国潮化”的发展方向,打造了20余个功能各异的展演场馆,拥有36个商业+办公楼宇空间,入驻商企超300家,构建起“展演艺术区+数字文创+潮流商业”的产业生态。“我们引进了大量首演、首展、首秀以及众多潮牌首店,吸引了相当多的年轻人。”罗邴文说。与此同时,东郊记忆提出“创我时尚”的价值观, 鼓励年轻人“创造由我自己创造的时尚”。在东郊记忆,年轻人只要有一副能说话的嗓子、一个能跳街舞的身板、一支能涂鸦的笔……就能转身为潮牌主理人。东郊记忆由此汇聚年轻力,为工业遗存注入满满的青春活力。


在成都,类似的“有机更新”实践正以不同形态悄然生长。


祠堂街通过考古式修复还原百年街巷格局(上)

祠堂街有机更新项目改造后细部图(中)

街道改造保留下的梧桐树(下)


工人村社区通过“留改建”保留梧桐树与红砖房,引入咖啡馆、社区书店,在老龄化社区中实现代际融合;祠堂街通过考古式修复还原百年街巷格局,落地AR导览系统,以理、拆、造、通等手法,结合“台、院、坝、园”的空间营造,打造“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与“新城市会客厅”;玉林东路则挖掘“老成都记忆”,将老旧墙面改造为“彩虹绘本墙”,沿街业态迭代为独立书店、买手店,成为“回归老城、更新老城、活化老城”的典范。


从东郊记忆到工人村社区、祠堂街再到玉林东路,折射出成都响应国家城市更新政策、在基层落地实施的系统性实践。成都不仅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更在推动“好房子”与“好社区”协同发展、延续城市文脉、激发社区内生动力等方面形成了可复制的路径,并由此印证了成都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不是归零,而是接续。历史遗产不是负担,生活印记不应抹去。把它们转化为记忆资产,连接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让旧空间获得新生命,也让城市留住了烟火气里的温度。



公园城市:

松弛感里的绿色经济动能


如果说东郊记忆代表了成都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转化,那么打造“公园城市”则展现了成都面向未来的系统性生态规划。这远不止是多建几个公园、多造几片绿地,更是一场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深刻变革。


截至2025年,成都拥有超过1500座公园、9000公里天府绿道,市民每日绿道骑行量超过10万人次。数字背后,是城市形态与生活方式的静默变革。


天府绿道


形态之变首先体现在生态指标的提升。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统计,2025年成都市区可观雪山的天数已达70天,刷新历史纪录。如今,“窗含西岭千秋雪”不再只是古诗意境,而是市民阳台上的日常风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上升,市民的“公园20分钟快乐”抬脚可及。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的不仅仅是城市形象,还有市民生生不息的幸福感。


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生活方式的转型。


富森美副总经理吴宝龙,周末经常带着家人绕天府绿道骑行100公里,或去周边的群山徒步。经年累月,他从体重170多斤的胖子,蜕变为140斤的户外达人。燧原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也有相似经历。过去的他不爱运动,现在却成了骑行爱好者。徐建所在的AI芯片研发团队中,不少外地同事看到成都组员朋友圈里的公园露营、爬山照片,心生羡慕,主动申请转岗,理由很简单,在成都,工作与生活可以找到某种平衡,这是其他一线城市很难给到的。


成都秋色(上)

兴隆湖航拍(下)


这种由公园催生的松弛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经济动能。当前,成都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2600亿元。兴隆湖周边聚集的新经济企业突破3万家,数字经济规模达320亿元。东安湖体育公园的“演唱会经济”如火如荼,2024年票房收入达9.13亿元,带动消费约62亿元。生态价值正在通过绿道骑行、湖畔音乐节、户外市集等新消费场景,转化为经济效益。


这样的生态与经济共生图景,体现了成都对国家战略的主动呼应。在国家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好房子”与宜居城市的背景下,绿色转型与生态宜居已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成都将其标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的细节:从绿道串联社区与公园,到生态廊道与街巷肌理有机融合、保留市井烟火气,每一处实践都让公园城市更显灵动鲜活,也为国家战略在地方的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绿树丛中的坝坝茶


成都对公园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增绿点缀,而是将绿色空间转化为社交、消费、创意的载体,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究其实质,是用生态重构人与城市的关系。正如《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所提出的,这里要建设成为“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当下的实践,让这条路径愈发清晰。



人文为核:

“有机更新”下的未来图景


2025年,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落地成都,刘家琨、贾樟柯、马岩松等嘉宾在西村大院展开跨界对谈,讨论如何让人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


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联合主席、建筑师刘家琨观察到,中国城市正经历深刻转型:狂飙突进式的规模扩张已放缓,人们的关注点从追逐高耸入云的天际线,回归到一条街道、一座工厂、一所学校,思考方式则从打造宏大地标,转向探寻城市如何被无数个体与细微项目共同塑造的生动过程。而成都,堪称当代中国城市在新一轮转型进程中的典型样本。


在这个意义上,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获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进一步凸显了成都在“工业遗产再生+社群营造”上的示范效用。


东郊记忆获奖项目方代表罗静、罗邴文与颁奖嘉宾李鸿谷、李存东合影


不止东郊记忆,工人村社区、祠堂街、玉林东路等一系列城市更新案例的成功,在于成都精准把握了人文城市建设的青春脉搏。项目围绕年轻人的喜好,整合艺术、时尚、音乐、科技等多元内容,以高密度的趣味活动,开创了一种突破传统套路的新型公共空间模式。它表明,能够汇聚人气的空间才有持久活力——城市的兴衰,根本在于人心的向背。


奖项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指引。根据《成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成都将继续推进“留改建”并举,聚焦老旧小区、低效工业用地、传统街区三类空间,推动“片区更新+业态提升+社区治理”一体化。以老旧片区改造为例,成都一面补硬件,一面补服务——实施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新建、改建泵房设备设施50处;建设何家社区综合体、西南交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48个嵌入式服务设施,增设养老、托育、社区助餐等功能;推进桂东、燃灯等23个社区的适老化改造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总之,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让更新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玉林东路改造前(上)与改造后(下)


未来三年,成都的“有机更新”还将向更深层次推进。依据计划,历史文化传承将推行“考古式更新”,保护街巷格局与建筑风貌。比如在老城区改造中不搞“一刀切”,而是保留老成都的市井肌理;绿色低碳发展将推广绿色建筑、海绵社区、慢行系统,让生态友好成为城市的基本属性;数字化赋能将运用AR导览、智慧管理平台,提升市民的体验与城市治理效率;社会协同治理则鼓励社区规划师、居民参与共建,让更新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


成都也将进一步打造人才高地。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显示,目前成都科学家数量与上海并列全球第四,成为西部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落脚成都,带来更强劲的经济动能。


成都正用实践回答:城市更新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关系、文化认同、经济模式的重构。当人成为城市的中心,城市才能真正“活”起来。


成都的不赶路,是以清醒的节奏,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路径。


城市公园中散步的市民


从为东郊记忆、工人村社区等注入青春活力,到公园城市的生态经济共生,再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成都用实践表明: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不是冰冷地标,而是构建有温度的生活共同体;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也不是建筑的高度与体量,而是人的幸福感和城市的活力。


在这里,程序员可以在新川公园湖边午休,晚上换上运动装将步道变为跑道;新经济从业者在兴隆湖畔书店办公,游客在绿道上骑行;老街的巷口,历史与生活交织,茶香与人声相融。不同的人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也让城市拥有了自己的温度。


当城市更新成为人人参与、受益的共同体行动,当城市的发展不再由单一速度定义,那么这样的城市,必然能在烟火气里读诗,在绿道上生活,在老街中遇见未来。 而这,正是国家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宜居城市的最终愿景,也是成都向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交出的生动答卷。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 设计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履布

图片来源丨成都市委宣传部、三联人文城市、东郊记忆、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