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英雄末路

作者:余味

2018-03-24·阅读时长7分钟

341人看过

鲜于野雄绝望地看了一眼四周,然后闭上了双眼拔刀自刎,屠刀落下的时候,他的身子也跟着倒了下去,一代枭雄就此命丧黄泉。可怜,他竟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望着鲜于野雄的尸体,刚登基不久的大文王朝的开国皇帝褚师信吩咐道:“快把鲜于将军的尸体装殓起来,记住,一定要用上好的棺木做最精致的装殓。朕要为鲜于将军举行国葬,切不可有丝毫马虎。”于是随行的士卒立即将鲜于野雄的尸体抬起来,然后开始装殓。其实,精致的棺木早就准备好了,陪葬的用品也都已准备齐全,就连下葬的墓穴也都已经挖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场有预谋的屠杀。而屠杀的对象自然便是鲜于野雄,这个为大文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头号功臣,谁能够想到这个忠心耿耿的猛将会以这样的方式被自己的主人逼杀至死呢?

在大文王朝建立以前,来自北方的凶猛蛮横的敕勒族用武力征服了南朝,夺取了整个天下。敕勒族人数虽少,但是剽悍异常,再加上某些没有骨气和血性的汉奸的积极出力,所以只用了短短三年,敕勒族就平定了整个天下,建立了其稳固的政权。打下江山以后,为了维护其统治,敕勒族对南朝的汉族百姓采取了剥削、欺凌、防范、压制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之下,南朝的汉族百姓备受欺压,也倍感屈辱。终于,血性与骨气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某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反抗,在这些人的鼓舞与带动下,更多醒悟过来的人加入到了反抗的阵营,于是各地的起义层出不穷。面对南朝汉族百姓的起义,敕勒族的统治者毫不手软,应对的措施只有一个,那就是血腥的镇压。镇压了一次又一次,杀死的百姓成千上万,可是各种起义仍旧层出不穷,很显然南朝的汉族百姓绝不向残忍的敕勒族统治者屈服。于是,敕勒族统治者镇压得愈是残酷,南朝汉族百姓便反抗得愈是激烈,而南朝汉族百姓反抗得愈是激烈,敕勒族统治者便镇压得愈是残酷,局势便如此轮回循环着。看到敕勒族统治者对南朝汉族百姓毫无理由的压迫与镇压,不少敕勒族的平民百姓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也毅然加入了南朝汉族百姓反抗敕勒族统治者的队伍,而鲜于野雄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鲜于野雄虽然是一个敕勒族人,但他内心深有平等狭义之心,看到本族统治者对于南朝汉族百姓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欺压,他内心的狭义助人之心被彻底激发,于是便投靠到了褚师信的部下参与反抗。当时反抗朝廷的队伍有好几支,褚师信所在的那支队伍不过是其中较小的一支而已,与当时声势浩大的几个起义队伍远不能相提并论。然而,恰恰因为褚师信的起义队伍较小,所以朝廷将镇压的兵力几乎全都用在了声势浩大的那几个起义队伍里,继而得以将其剿灭,而褚师信的队伍侥幸得以保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推翻敕勒族统治者的主力。

褚师信的起义队伍能够发展壮大并最终推翻敕勒族建立的朝廷,鲜于野雄对此厥功至伟。当时,褚师信的队伍里缺兵少将,鲜于野雄主动提出为褚师信训练将士。一开始,褚师信对于鲜于野雄颇有不信,他的部下也曾怀疑鲜于野雄是朝廷派来的细作,所以有人主张将鲜于野雄斩首祭旗,不过谨慎持重的褚师信并未采纳这个建议,而是将鲜于野雄留下来加以任用。攻长沙,破襄阳,收荆州,占庐州,夺越州…经过鲜于野雄的征战,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被攻克,并被纳入褚师信的掌控之下。与此同时,面对欺压当地汉族百姓的敕勒族统治者,鲜于野雄毫不手软,将这些本族的地方官全都绳之以法,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情。看到鲜于野雄如此尽心尽力,褚师信逐渐摆脱了先前对他的偏见与猜忌,之后便愈发重用他。而鲜于野雄果然不负所望,他用亲身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赤子忠心与卓越才干。经过十年的艰苦征战,最终在鲜于野雄的带领之下,褚师信的起义军攻克了幽州,至此天下重新归入汉室,飞扬跋扈而又不可一世的敕勒族统治者被赶到了漠北,自此再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敕勒族统治者被赶走,大文王朝得以建立,而褚师信则是大文王朝的开国皇帝,毫无疑问,鲜于野雄是大文王朝的头号功臣。当年东汉王朝建立,以冯异为首的二十八个开国将领被奉为云台二十八将,此外,大唐王朝建立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二十四个开国将领被奉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如今,大文王朝刚刚建立,为夺取天下而立下功劳的将领都得到了敕封,而其中鲜于野雄厥功至伟,这样的头号功臣怎么可能会被忽略呢?然而,现实便真的与鲜于野雄开了这样一个天大的玩笑,所有的功臣都得到了奖赏与敕封,唯独鲜于野雄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连褚师信的一句口头称赞都没有得到,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可是却真实无比。

其实,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诛杀鲜于野雄的阴谋已经开始在酝酿了,血腥的气息已经相当深重,可惜鲜于野雄本人竟没有丝毫发觉,所以他才会在后来不知不觉地堕入阴谋家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对于鲜于野雄的卓越才干,褚师信是看在眼里的,对于鲜于野雄的赤子忠心,褚师信更是看在眼里,所以一开始他并不打算诛杀鲜于野雄。事实上,褚师信对于历史颇为了解,历代帝王诛杀功臣的事迹早已屡见不鲜,但即便如此,褚师信还是不想诛杀鲜于野雄,因为他讨厌忘恩负义的人,也讨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说法,过河拆桥的事他更是不屑于去干的。所以,按着褚师信的本意去做,鲜于野雄应该会得到奖赏与敕封——至少也不会无端丧了性命。可是,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处在变化之中,人心更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即便权倾天下的帝王也不例外。当褚师信把自己想要敕封鲜于野雄的想法表露出来的时候,遭到了全体近臣的激烈反对。对于鲜于野雄的卓越才干和显赫战功,众位近臣无一否认,因为这本就是铁铮铮的事实,的确无从否认——睁着眼睛说瞎话那就另当别论了。然而,对于鲜于野雄的赤子忠心,众位近臣则极力质疑,大家都一致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尽管鲜于野雄帮着南朝汉族百姓赶走敕勒族统治者恢复了汉室,大家还是质疑他此举的真实动机。褚师信一开始对鲜于野雄颇为放心,于是辩驳道:“他抛掉了父母故土,跟着我们汉人联手起来一同对抗自己的同族同胞,这样一份深恩大义,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难道还要对此怀疑吗?”既然褚师信对鲜于野雄的赤子忠心深信不疑,那么何不换个角度劝谏呢?于是诡计多端的近臣又进谏道:“皇上,正因为如此,鲜于野雄才更加不可用。皇上不妨想想看,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可以抛弃的人值得信任吗?一个连故土家园都可以抛弃的人值得信任吗?一个与外族人联合跟自己同族同胞做对的的人值得信任吗?鲜于野雄今日可以联合汉人对抗敕勒人,明日便可以联合敕勒人对抗汉人,甚至可以联合匈奴人、柔然人、鲜卑人、突厥人等一起来对抗汉人。皇上,鲜于野雄的卓越才干你是知道的,倘若他起兵反抗朝廷,那必将会是大文王朝的心腹大患,倘若他再勾结北方与西方的诸多夷狄,那么恐怕大文王朝将遭遇灭顶之灾,那时华夏大地上刚刚扬眉吐气的汉人将会遭受比此前更大的一番来自异族鞑虏的剥削、欺压乃至屠戮。到了那个时候,十年辛苦打下的江山将就此毁于一旦,皇上那时即便再想诛杀鲜于野雄也为时已晚。说句不中听的话,只怕那时皇上和我等都要亡国破身了。所以,皇上,为了大文王朝的江山社稷,为了千千万万的黎民苍生,为了国家的兴盛与繁昌,鲜于野雄不可不杀。”

这一番话实在是巧妙至极,字字都说在了褚师信的心坎里。纵使褚师信对鲜于野雄垂爱信任至极,那他也绝不会让鲜于野雄再活下去,因为一个帝王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毁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身为一个一手打下这片江山的开国帝王更是如此。既是这样,那么鲜于野雄注定得死,诛杀鲜于野雄无非是个早晚问题。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麻痹对方,褚师信当面向鲜于野雄许诺封他为王,这让鲜于野雄大为感动。于是,褚师信趁机提出邀请鲜于野雄一同在月底狩猎,不出所料,胸无城府的鲜于野雄痛快地答应了。等到月底来临的时候,褚师信的部下早已在狩猎的地方挖好了陷阱,里面插满了竖起来的钢钉和刀戟剑叉,所有的利器上面全都涂上了剧毒,除此之外,陷阱里面还有蜘蛛、蝎子、蜈蚣、蟾蜍、蝮蛇等多种身负剧毒的动物。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什么人,一旦掉落在陷阱里必死无疑。当褚师信和鲜于野雄来到陷阱之旁时,褚师信望着远方说道:“鲜于将军,前面地方开阔,游走的猎物也比较多,不如你过去打猎吧。”鲜于野雄看了看前方,对着褚师信说道:“皇上,你不和我一同过去吗?”褚师信按着自己的额头,装出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说道:“哦,朕有些累,想在此歇一歇,你先过去吧,等朕歇好了随后就来。”鲜于野雄红着眼睛说道:“皇上,你当真让我一个人先过去吗?”褚师信觉察出了异样,提着缰绳使骑着的马退了两步,随后把手一摆,满身戎装的弓箭手迅速散开,他们将手中的弓箭全部对准了鲜于野雄。鲜于野雄冷笑两声,问道:“皇上,你就是这么对待朝廷功臣的吗?”褚师信说道:“鲜于将军,无论是为了江山社稷还是为了黎民苍生,朕都不能留你,因为你毕竟是敕勒人。”鲜于野雄又是冷笑两声,说道:“都说敕勒人凶狠残暴,不过依我看,天底下最凶狠残暴的还是你们汉人,可惜我今日才得以领教。早知道是这个结果,我当初就应该帮助我们敕勒族人杀尽天下汉人,压迫尽天下汉人,让所有汉人做最卑贱的奴隶,永生永世都不得翻身。”褚师信平静地说道:“随你怎么说,反正你今日要命丧于此,朕的度量还不至于小到要和一个垂死之人斤斤计较,所以你尽管畅所欲言吧,想骂什么就放开骂吧。”鲜于野雄摇了摇头,绝望地看了看四周,然后闭上双眼拔刀自刎。

就在当天,朝廷对外发布消息说鲜于野雄外出狩猎时意外猝死,之后朝廷为他举办了极其隆重的国葬。开国皇帝褚师信为此罢朝半个月以示哀悼,此外,褚师信还亲自为鲜于野雄守灵,一个当朝皇帝为他的大臣守灵,这是怎样的一番礼遇?民间的百姓都在争相传颂着鲜于野雄的赤子忠心和褚师信的礼贤下士,这样的事迹越传越多,也越传越远,直到今天依然被华夏大地上的儿女诉说着。

tianye1300易宇 2人推荐

文章作者

余味

发表文章16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3人

积极向上……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