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伊然
2018-04-05·阅读时长3分钟
北京4日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二场雪,不过是迟来的,清明节前的雨夹雪。
想起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北京的春天,阴晴不定,乍暖还寒,我应景地改为:清明时节雪纷纷,一夜料峭倒春寒。
杜牧当年爱上了吴中美女张好好,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长相厮守,清明时,面对下个不停的春雨,他睹物伤情,写下无尽的感恨伤怀,却没有想到为世上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浪漫佳话。
清明节是祭祀扫墓的时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然而其他的讲究如禁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如今已经渐渐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了。
无论在家烧纸焚香还是去扫墓,怀念亲人的初衷没有改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在悼亡词中我认为写得最深情缠绵的就是苏试的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江城子》了。全诗分为抒情和梦境两段,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生死相隔,千言万语无法话凄凉。
逝去不是永别,忘记才是。每当除夕夜家家团聚时,总是想起我最爱的奶奶、未曾谋面的爷爷、姥姥、姥爷,还有最疼爱我的姑姑、姑父,祈祷他们在天堂快乐安康。
小时候,每年除夕和清明,父亲都带着全家烧香祭拜,桌上摆着老人的黑白照片,香炉里插上三炷香,摆上几盘饺子和水果,两个酒盅里里倒上白酒,有时父亲裁些纸钱,黄色的草纸被烛火点燃,渐渐化成灰烬,因为好奇,所以总是自告奋勇地跟着父母帮忙,只觉得热闹。
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记得奶奶去世的消息传来,父亲忽地眼圈红了,匆匆离开,一夜未归,只知道我的奶奶不在了,被拉到医院了,很奇怪地没有流泪。渐渐成人后,偶尔独处时会想起逝去的亲人,会做梦会胡思乱想,会祈祷,也会流泪。
亲历了越来越多的死亡,才明白世事无常,生命终有一死,只是早晚的区别。关系密切的人离开人世,往往会令人无助和痛苦,日子稍长,剩下的就是影像和记忆,还有无尽的思念。也许日子再久远,记忆力衰退,那些怀念慢慢如愈合的伤口变得麻木,大多数人会相信自己逝去的亲友在天堂幸福快乐地生活,以此安慰自己不愿触碰的心灵。
当前的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中国文化谈论死亡的忌讳,以及医学界对于“安乐死”的讨论,都涉及到复杂的文化伦理和法律制度的矛盾,我相信文明的进步必将促使“安乐死”在中国的立法。
随着中国在科学、人文和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知识分子提倡引进西方的“生死教育”,改变传统的消极的生死观,在小学、中学和医学教育中都要加入死亡教育课程,正确看待死亡、对付死亡,并获得由死观生的精神性资源。
伴随孩子的成长,也跟他一起经历过落叶落花,小动物的病死,亲戚的离去,去殡仪馆参加追悼会,新闻报道中出于各种原因的自杀现象,青春期的焦虑,生活的烦恼,我常常会和他探讨关于“出生和死亡”的话题,告诉他生命的来之不易,和死亡的顺其自然。
人生的价值不是成功,也不是长命百岁,而是过程的精彩无法复制。让孩子明白,因为爱他来到这个世界,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将面对死亡,大胆表达对生死的态度,是促进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正确方式,也是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最好的渠道。
战争年代,“不怕死”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这种时代的价值观早已不符合和平年代的普通人,孔子曾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多数人都会疑问: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从何来,死到何去”?
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人,往往视生命与生活是非个人的,而是家庭与家族大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此之谓“阴间与阳间”的生死智慧。
中国道家的观念,视人之生与死如气之聚和散,亦如昼夜轮替,“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此谓“生死齐一”。
而佛教视现实的人生为“苦海”,而“死”则不过是轮回“六道”(地狱、鬼、畜牲、阿修罗、人、天)之中介;人只要坚持修德积善,终将超脱轮回,入不生不死之“西方极乐世界”,此之“往生”的生死智慧。
少数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汉族地区很不同,把死亡看作回到自然中去,因此也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
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必将终结,身体归于尘土而灵魂归于上帝,如果虔诚信奉上帝,或者在死前做诚恳的忏悔,将获得在天国的永生,否则坠入地狱。
无论何种宗教和信仰,生死有命,不畏惧,不奢望,活着珍惜当下,死了无怨无悔。
因为有爱,人世间才会有生命的希望,因为有爱,死去的人才会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中。爱是永恒的。
看到今天的《中读-日荐》:
如果肉体桎梏了灵魂
也不惜打破
用残酷的方式
为灵魂祭礼
愿美好的祝福给所有生或死的人们,逝去不是永别,是永恒。
发表文章1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8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