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伪语录鉴别指南

作者:林诺

2019-02-25·阅读时长2分钟

453人看过
如今“伪语录”随处可见,真真假假,让人傻傻分不清。

我读高中时,写作文有“掉书袋”的毛病,开头通常引用某某某说过的名言,以显示自己书读得多,知识广博。我现在依然记得最常引用的两段话,其一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后面标注杨绛先生的名字。其二是“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与你白头而死。”后面标注杜拉斯的名字。事实上,我根本没有读过原文,只是从各个地方抄写过来的。后来才发现,第一段话并非出自杨绛,而是别人根据杨绛的话改编的;第二段话也不是杜拉斯的,而是出自作家陈丹燕。知道真相的那一刻,顿时觉得自己是多么肤浅无知。曾经自以为是的“引经据典”,只不过是真实的轻浮和虚假的深刻而已。


如今“伪语录”随处可见,真真假假,让人傻傻分不清。若是没有一双“火眼金睛”,稍不留神就掉入陷阱。举例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话不是泰戈尔说的,而是张小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这话不是仓央嘉措说的,而是扎西拉姆·多多。林徽因也没有说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现在到网上随便一搜,各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假乱真”的“名人名言”比比皆是,多的都能出一本《伪语录大全》了。鲁迅、张爱玲、三毛等纷纷躺枪,令人眼花缭乱,如坠云里雾里。


“伪语录”之所以这么流行,有人总结说问题在于上网太多、朋友圈看得多、微博刷得勤,而读书太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假思索地就接受,以讹传讹,结果是“文青人设崩塌”,贻笑大方。心灵鸡汤喝多了,人真的会变傻,这话一点不假。


如何避免引用“伪语录”被揭穿的尴尬状况?这里有两条指南不妨参考:第一,如果不确定是谁说的,引用的时候不要写某某某说。这样就避免了给别人找出漏洞的机会,也不会显示自己的无知。如果非要写某某某说,而自己又不确定,最好加上某些修饰语,比如“好像”、“大概”等模糊用语,这样就算别人故意找茬,也只能归咎于你的记忆力不好,而不是你“没文化”;第二,写作文时常常需要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观点的可信度,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忘了某句话是谁说的,那就用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努力变成自己的原创。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非要较真找出原作者,千万不要偷懒,拿出写论文的严谨态度,去图书馆找原著一页一页地翻吧,保证你上不了“伪语录”的当。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林诺

发表文章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