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5 新好莱坞时期 |《逍遥骑士》与《大白鲨》

作者:杜庆春

2020-02-20·阅读时长7分钟

29894人看过
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青年人反主流、反传统情绪高涨,与此同时欧洲带来了全新的电影美学,好莱坞的新一代年轻导演开始崭露头角。这些电影人继承了传统好莱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表现形式,抒发自我,反思社会,使类型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一讲,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将带你走近生机勃勃的新好莱坞时期。

9.5 新好莱坞时期 |《逍遥骑士》与《大白鲨》

13.7MB
00:0014:59

三联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杜庆春。前面我们从年轻人,从罪犯的故事来呈现时代的叛逆、新的思考来探讨了新好莱坞,最后我们用两部电影来谈谈,一个年轻电影人进入好莱坞电影的体系和生态,如何成为一个破坏者,又如何成为一个新的商业标准的构建者,成为好莱坞娱乐帝国的新一代引领者。

这两部作品一部是《逍遥骑士》(Easy Rider),一部是《大白鲨》(Jaws)。《逍遥骑士》是1969年的作品,《大白鲨》是1975年的作品,很有趣的是,它们正好是新好莱坞里两次浪潮的代表人物的作品。1969年的《逍遥骑士》是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1936-2010)导演,他代表了第一个浪潮,其中包括我前面提到的阿瑟·佩恩,包括我们没有提及作品的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1939-);第二个浪潮是婴儿潮早期出生的那些人,他们也被称为“电影小子”,他们看过很多电影,自己就是资深影迷,许多也受过很好的学院电影教育,这在电影史上也是破天荒的事情,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1946-)、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1944-)。

《逍遥骑士》海报

在聊新好莱坞电影的时候,我们没办法绕过《逍遥骑士》这部作品。《逍遥骑士》在所有的新好莱坞作品里面算是最另类、最有破坏者、捣蛋鬼、恶作剧性质,是摧毁了以前一切电影标准的这么一部作品。甚至你可能都会觉得,这是一个业余的小团体用恶作剧的方式来拍摄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整个拍摄过程都充满了混乱,一直到拍摄结束之后,创作者之间依然争吵不休。《逍遥骑士》可能是新好莱坞电影里面,在精神气质上跟实验电影靠得最近的一个作品,它的创作者中,摄影师Baird Bryant是纽约地下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导演梅卡斯(Jonas Mekas,1922-2019)的摄影师,导演霍珀自己也对实验电影里面的很多技法特别迷恋,所以这个片子充满了纽约实验电影的技巧、剪辑和后期方式,创作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即兴色彩。

这个片子是一部公路片,讲述了两个人骑着摩托车一路上的过程,整个片子的拍摄过程特别即兴,其实也很难说有什么具体的情节。它只是呈现了当时最有叛逆色彩的那种青春生活的质地,甚至是对现代文明的某种批判,对宗教、性、毒品等当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的那种直抒胸臆的呈现。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第一次在电影中使用了1960年代以来的摇滚乐,摇滚乐从此就进入了美国电影。后面它影响了很多的美国电影的音乐,比如《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包括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提到《逍遥骑士》就必然离不开激进左派运动里面的一些核心元素,比如摇滚乐,甚至是毒品,它和这些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启示录》海报

我个人会把《逍遥骑士》看成是一次文化现象的绽放,或者是年轻人选择极端形态用自己的生活去表达态度的一次记录。当年这部电影上映以后,这种骑着摩托车到处游走的电影出现了很多。这部电影本身成本非常低,但是后来它赢得了很好的票房,所以模仿的作品非常多,但是这种跟风之作最终的结果都是惨败。所以它就像是一个被定格了的烟花,现在回过头去再看的时候,就像当时那个瞬间里面非常准确的一次记录,然后它凝固在那了,你就可以通过它回到过去,看到当时作为一个造反者、背叛者、甚至是破坏者的年轻人杀入电影圈,带来一个翻天覆地的甚至是胡闹式的创作。当然他们肯定也会认为自己有很多严肃的态度何动机,但其实更像是个胡闹性的行为,是一个青春叛逆者造反似的记录,这部电影作为这样一种记录是非常真实的。

时间往后游走,《逍遥骑士》的成功给好莱坞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开始有更多的制片人、资本家思考怎么用低成本给年轻人拍摄很挣钱的电影,后面有很多年轻人就有机会去拍摄跟那些和好莱坞大片厂老板们以前的习惯完全不同的作品,很多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也因此找到了机会进入电影圈,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电影小子”这一波人的出现,比如乔治·卢卡斯、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1940-)、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到1975年的时候,上映了一部非常轰动的、在票房上也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惊悚片,就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大白鲨》。

《大白鲨》海报

我想可能很多中国影迷都看过这部电影,现在去看它的时候依然不会觉得过时。其实看过去的商业片的时候往往过时感会很强烈,因为技术的革新使得以前的商业片让人觉得老土,技术手段很low,现在的电脑特效等各方面都很先进。但现在去看《大白鲨》会觉得,它的技术手段,它的电影语言一点都不过时。它非常有标志性的是,它是在电脑计算机、图形技术进入电影之前,在一个低成本电影里面利用物理特效,就是用模型、特效化妆的方法来构建的一部惊悚片,在其中一个年轻人的才华得以施展。到现在来说,这部电影都有一种登峰造极的感觉,让人感叹为什么它的电影手段会控制得这么好,讲故事的技术为什么这么好。

除了这些以外,《大白鲨》这部电影也依然保留了年轻导演的野心,他不甘心只是讲一个通俗的商业故事,它背后还有巨大的隐喻性,这是“电影小子”这帮学院派商业电影人的特质,也是后来1980年代、1990年代很多引领好莱坞到往前走的电影人非常重要的标志。这个脉络引领了将近20年的时间,直到CG技术大规模地使用,从此好莱坞电影讲故事的需求就被奇观呈现的需求压抑了,观众年龄层越来越低。用马丁·斯科塞斯的话来说,漫威这种电影就是主题公园,它都不是一个戏,没有故事。1975年的《大白鲨》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一个大幕,就是用电影技术来讲一个有品质的故事,讲人生的故事,讲一个传奇。这种电影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又充满了戏剧魅力,也充满了视觉上震撼人心的元素。可能对好莱坞来说,这是一个电影拥有最美好的平衡感的时代,这个时代后来被CG技术的引入打破了。我觉得1990年代中期之后,电影还处在一个重新找平衡点的时代。当然也有个说法,电影也许就是夕阳工业了。

回来讲《大白鲨》这部电影,我不太想更多地去聊这部电影的剧情,因为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是一部惊悚片。它讲了关于一个食人鲨的故事,几个男性主人公乘一艘小船到大海中间和鲨鱼搏斗,最终战胜了鲨鱼。片子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呈现那只鲨鱼的全貌,但是这个过程让人惊心动魄。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特别重要、特别成功的一个标志,或者说它作为用电影讲故事非常厉害的一个标志,就是没有呈现过鲨鱼的全貌,但是整个片子却让人觉得恐惧无比。

《大白鲨》剧照

也有很多的学者会去讨论影片中小镇、海滩、莫名的鲨鱼背后的隐喻性,我觉得感兴趣的朋友看完这个片子之后可以去研究。我想把《大白鲨》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里面讨论,因为很快就出现了美国电影史上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那部作品几乎是沿着《大白鲨》这种年轻导演有商业野心,在类型上又做了巨大的突破,然后让电影的呈现技术、讲故事的技术有了巨大的提升,那就是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Star Wars)。

《星球大战》剧照

在某种意义上,《星球大战》的出现,实际上意味着好莱坞已经找到了作为一个娱乐帝国延续下去的最重要的武器。《星球大战》的出现也意味着那种青春迷惘,那种激进的、叛逆的、革命性的电影表达的主题离我们远去了。在商业主流的市场上,《星球大战》实际上是回到了家庭伦理的内部,它看起来是一个宇宙星际的故事,其实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家庭伦理的故事,一个王朝的故事,它像无数的经典叙事一样。所以乔治·卢卡斯在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认为自己拍的《星球大战》是科幻片,它用了一个词叫“太空肥皂剧”。其实放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背景看来,从1975年《大白鲨》到1977年的《星球大战》,背后是美国社会要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里根执政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趋于保守的,重新讲上帝的信仰、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一个社会的右转开始了。在某种意义上,《星球大战》的出现在整个西方世界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因此这一讲关于新好莱坞电影,我最后是以最具破坏性的《逍遥骑士》,和面对一个守成年代开始到来、回归商业电影基本属性的《大白鲨》这两部电影作为总结,来告诉大家新好莱坞电影其实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次有统一主旨的、统一思想的、统一趣味的艺术运动,它只是在这个时间里面给了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在面对社会结构巨大改变、巨大冲击时做出自己的回应和表达。同时,好莱坞也很迅速地在十年之间在商业运作、娱乐生产里面重新找到自己作为娱乐帝国的精神主旨,也让讲这种更通俗的、更有商业价值的故事的电影语言,在吸收完很多艺术电影革命性的电影观念和电影技法之后,找到了一套更精准、更时尚、更有效地讲述故事的方式,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更亲和、更新鲜的一种电影语言。就此,新好莱坞电影里面的那种更为叛逆性的元素,就逐步地退到了更为边缘化、更为作者、更为艺术、甚至是实验性的电影表达里了,同时它也在全球范围内对其他国家的年轻人的创作带来新的触动和思考。

好的,本讲的最后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延伸片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我是杜庆春,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知识卡片文字资料来自后浪出版公司《闪回:电影简史》)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与更多热爱电影的人

重返影史高光时刻

文章作者

杜庆春

发表文章5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95人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电影正传

聚焦百年影史十大高光时刻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0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