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静涛
2017-12-21·阅读时长4分钟
于是峨眉的浮影就这样一直沉于心际,存于脑海,偶尔在朋友的话题中复苏。终,机缘和合,与友共赴峨眉。
伏虎寺观山
伏虎寺属峨眉之低山区,门前有虎溪流经。寺周层林叠翠,桢楠高拔,杉柏森郁,绿竹猗猗,幽密的林色映得峨眉秀色欲滴。风梳林叶,楠叶纷落,空中便点点滴滴撒了一片或红或黄的楠叶,把青冽的山色也挑出了几许温柔和妩媚。
恰逢春日,寺中玉兰花期正盛,素白的花朵映衬着红墙,愈发显得颜色明丽跳脱。坐在寺中,举目四望,只见檐瓦鳞次栉比,环树浮翠,远山如黛,恍若笼烟。偶尔,玉兰花落,掷地有声,寂然相闻,蓦然入心。时光也被这花落声挽住了脚步,停顿了节奏,静寂处仿佛听到了时间深长的呼吸。
日暮,山中灯火发出幽亮的光,香积厨的炊烟起而又落,生又止息,不知什么树细密的落花浮了一地,暗香盈袖。仰天而望,也无山月也无风,唯传来不远处扫地之声,规律而舒缓。
伏虎寺暮归
香积厨外花如织,炊烟渐起鸟亦归。
山门吱哑送君去,一溪烟霭又掩扉。
隔花观山,竟是一片缱绻温柔。
洪椿暮雨
行至洪椿坪已下午5时,山中烟霭四合,暮色早还,于是决定夜宿洪椿坪。洪椿坪为峨眉古寺,寺周古木葱茏,湿润清凉。寺庙皆为木质结构,上下走动中,吱呀有声,一片古意。
趁夜色未至,来到洪椿坪寺周的一处小小食肆中,看炊烟与暮霭相合,闻林木与菜肴共味,把酒共叙,静待夜沉。饭罢,竟逢山雨袭人,于是立檐下听雨过树叶之声。山中寂静,鸟鸣难闻,加之天色已昏,愈发显得林色幽深。雨声如诉,穿林打叶而过,于是落叶亦如雨。就这样,雨点落在树顶上,檐角上,落叶上,青草上,地面上,点点滴滴中混成了一片如影随形的天籁。远处,山笼烟霭,朦胧中次第错落,如一幅淡墨写意,灵动婉约;近处,苍柏弱竹,红墙飞檐,细苔染碧,黄叶袭地,雨意氤氲中,周遭山色亦温润如玉,人境两融,一处安宁。
故,遣诗为记:
洪椿闻雨
洪椿闻暮雨,树杪锁青烟。
木叶惜此意,也自落纷纷。
隔雨而观山,又是一片灵动迅疾的味道。
峨眉一夜
寺中一夜,发现山中并不是静若止水。夜里,风动高木重林,簌簌有声,溪水潺潺,声润竹帘,鸣禽的各种叫声在静夜中格外清晰,再和以寺庙中偶起的衣袂,楼上木板的空空之响,间或还有山中野兽捕猎之声。所以,山中还真是不静。既便如此,山中依旧是一种别样的清籁。这些声响,似乎有一种净化的作用,让人闻之愈清,闻之愈静。
晨5点起,细闻屋外雨声皆无,推门处,一片漆黑,晨雾满怀。山影融入夜色,四下黑魆魆一片,无有山月的路在雨后更加没有方向。幸好在这七八人中有手电两只,于是灯光便成了茫茫深山中唯一的光。这段夜行中爬的坡叫九十九道拐,一路石阶,电光照去,竟无边无沿,最后连这束光仿佛也被黑暗吞没,了无痕迹。
不喜欢一味的爬山,因为那样的目的性总让旅行变得有些功利的味道,但享受且行且驻中身体与灵魂的交织与碰撞。于是,停下来静立在黑暗中,一切都归复于一种原始的混沌。没有电光,只有一星纸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明明灭灭。仰望苍穹,寥寥星斗在静静地亮着。无风的深山静到了花开得闻。鸟鸣山更幽,此时没有鸟鸣的峨眉竟然是如此亘古和苍远。摆脱了目力的干扰,听觉忽然就敏锐起来,一种自山下林深处传来的水声渐渐爬上了脑海。
真是:
溪声喧十里,夜半寺中闻。
峨眉无山月,拄杖夜行人。
隔着夜色而观山,一片深沉的厚重。
雾锁金顶
一路行走中,路面渐渐明朗起来,大山也似乎一下被闹钟喊醒,鸟鸣林中,虫吟山侧,峨眉山像褪去了夜服的女子,在晨光中盛装出场。
春日的深山,万物复苏。长青的是松柏翠竹,鹅黄的是报春,清白的是梨花,柔粉的便是山桃了,杜鹃还未开放,只在绿伞状的枝头爆出朵朵粉红的花苞,再加上树木初绽的新叶,或嫩黄,或橘绿,或猩红,或浅碧,这些无法尽述的颜色把层叠山峦装扮得妙曼旖旎,娇媚可人。
山路崎岖,山色如画。碧茸茸的细草,覆满山坡的碎花,暮春多色的杂林,隐而复现的栈道,阴晴反复的天气,云蒸雾绕的山景,一溪烟树的白水,古朴安静的人家。回首经行处,白云起复生。
行至洗象池,雾气自山间喷涌而来,瞬间侵占了双眼,它像一个橡皮擦,把远山层林晕染成一痕淡墨,一会儿便擦成了一片白板。山寺的红墙青瓦隐在一片朦胧中,竟自露出一种幽静欲仙的飘渺来。忽想起古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只觉妥帖自然。
自洗象池后的路程,便一路雾气为伴,远景皆无,只余近处苍松高拔挺立于云雾中。再往上,积雪随处可见,路旁雾色如牛奶般浓厚,掬手可得,树木枝干虬张,雾中姿态尽显,疏阔天成。
高处不胜寒,金顶笼于厚雾中,竟是一片北国风光。松针草叶皆为冰覆,剔透晶莹。
隔着雾观山,峨眉亦现出一派威厉肃穆的严峻来。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其实一个心灵又何尝不是一片风景呢?那么以心观峨眉,那便是我是作画而隔的花月,是山是水,却又何妨呢!
发表文章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