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西高泉秦墓发掘记

作者:李零

2020-07-02·阅读时长9分钟

72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50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我与考古所

我是一九七七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刘仰峤同志推荐,夏鼐先生批准,安排我在图书资料室整理金文资料,为《殷周金文集成》做准备。王世民先生领导我、刘新光和曹淑琴,在小院南面的房子(今小白楼处)工作,隔壁住着莫润先。当时,刘雨、张亚初还没来,陈公柔还没解放。

我在所里,连学习带干活,前后七年。大量工作是核著录,对拓片。此外,还跑各大图书馆,核对《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负责处理人民群众来信。刚到考古所头一年,我通读 “三大杂志 ”(《文物》《考古》《考古学报》),做了两箱卡片,后来成为《新出金文分域简目》的素材。

我进考古所那阵儿,考古所刚从中科院划归社科院。所里的年轻人有北京大学毕业的刘忠伏、缪雅娟、杨焕新、吴加安、冯浩璋,山东大学毕业的白云翔、王吉怀,四川大学毕业的王仁湘、朱乃诚。这些人,当时是 “小萝卜头 ”,想不到,后来成了 “老同志 ”,有些还担任领导。

一九七八和一九七九年,考古所招过两届研究生(硕士生,当时还没有博士生),所里又来了一批年轻人。

一九七八年,第一批硕士生,六个人,金则恭、黄其煦跟安志敏,马洪路、吴耀利、王仁湘跟石兴邦,靳枫毅跟佟柱臣。研究方向以新石器为主。

一九七九年,第二批硕士生,五个人。陈平、李零跟张政烺,研究殷周铜器。赵超跟孙贯文,研究石刻。熊存瑞跟夏鼐,研究唐代金银器。安家瑶跟宿白,研究中国早期玻璃器。我们的领导,安志敏是一室主任,张长寿是二室主任,苏秉琦是三室主任。安志敏是研究生院考古系的主任。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是我们的所内指导老师。郭振禄负责研究生,今已去世。北大招研究生,俞伟超先生曾动员我考北大,给我讲了很多故事。

考古所让刘仰峤同志给我做工作。他劝我说,夏先生对你的工作很满意,考古所已答应为你转正,明年所里招商周汉唐的研究生,你还是报考所里的研究生吧。

当时的考古所,对我来说,像诗一样浪漫,画一样美丽。每天挤公共汽车,从中关村到美术馆,路很长,我会找个地方靠,把书掏出来,站一路,读一路。从办公室到图书室,我都是跑步。我非常珍惜我在考古所的工作。

夏先生留学英国,学埃及考古。埃及考古属近东考古。近东考古最重视铭刻学。他把铭刻学定位为特殊考古学,属于考古学的一部分,并不歧视铭刻学。

建所初期,夏先生就有个庞大计划,想由考古所系统整理甲骨、金文、简牍、石刻。为此,他请徐森玉为考古所主编《历代石刻图录》(后辞去主编),调陈梦家来所筹划《甲骨文集成》《殷周金文集成》(后《甲骨文集成》交历史所,最后出版了《甲骨文合集》)。陈梦家去世后,他还考虑往所里调人,重启原先的计划。当时,小屯南地甲骨是一组,金文是一组。我在金文这一组,李学勤是我们这组的顾问,经常来所指导工作。我跟他合写过《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发表在《考古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

为第二届硕士生招生。一九七八年十月六日,孙贯文见夏先生。夏先生打算请他出任考古所特约研究员,主持历代石刻整理。一九七九年一月九日,夏先生与王世民到三里河访故宫的吴仲超院长,请唐兰出任考古所殷周铜器方向的研究生导师。想不到,唐先生刚答应,三天后去世。不得已,夏所长又请张政烺当这一方向的导师。这都是为了学科建设。我和陈平跟张先生,培养计划写得很清楚,为《殷周金文集成》培养人。赵超跟孙贯文,也是为考古所整理石刻的计划留人。

文章作者

李零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480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363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