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7-02·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908个字,产生1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曹宇
比尔 ·雷丁斯(Bill Readings)的《废墟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出版于一九九六年,是二十世纪末对于大学人文精神消解的一部重要著作。尽管此书主要讨论的是全球性资本扩张对于高等教育哲学的解构、对于人文学科的威胁,但是从这一逻辑来反观大学通识教育遭遇的时代命运,对于正在 “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的中国大学具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雷丁斯发现,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学,其自身追求的意义正在被日益消解。他尖锐地指出,在所有大学将 “一流 ”定为自己的目标时,就意味着 “没有目标 ”,因为 “一流 ”本身缺乏价值取向。“一流”意味着一种通用的标准,当你去讨论 “一流的公司 ”“一流的球队”“一流的餐厅 ”时,这里的 “一流 ”内涵与 “一流大学 ”并无二致—这种 “一流 ”可以区分出一所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但这只是 “给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各种成分相对定位的一种方法 ”(25页),对大学之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价值,却是空洞无物的回答。相较于康德式的 “理性大学 ”和洪堡式的 “文化大学 ”,这种 “一流大学 ”被雷丁斯称为 “废墟中的大学 ”,其问题直指背后的价值虚无主义。
如果我们去深入分析当今世界流行的大学排名指标就可以发现,雷丁斯似乎所言不虚。这些指标体系涵盖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学校资本、投入产出、成果发表,每一套指标体系都有其侧重,但所有量化指标背后的意义指向,可以说都是非价值化的。而通识教育在这样的一套指标体系中,自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二十一世纪初,通识教育在这样的挤压下日渐走向衰微,以致哈瑞 ·刘易斯发出了 “通识教育是否还有未来 ”的审问。而大学则被裹挟在这样同质化的全球竞争中,日益变成一个跨国公司。雷丁斯的警示发人深省,我们的大学在 “争创一流 ”的同时,可能也在 “走向虚无 ”。
然而,大学并非天然如此,大学曾经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价值教育角色,当来自欧洲的基督教徒登上美洲大地,对这片蛮夷之地的原住民进行宗教价值观的传播时,在建立教堂以外,最重要的行动就是建立了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多所 “学院 ”。
自大学的起点来看,欧洲古典大学有着浓厚的宗教背景与色彩,很多早期大学都脱胎于主教大学,而大学的独立法团地位,也大都来自教皇敕令的保护。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古典大学日益受到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的冲击,学科结构和办学体系开始发生变化。英国在十二至十三世纪创办的牛津、剑桥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开始设立理学院,大规模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拿破仑在巴黎成立帝国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并试图通过《帝国大学令》将这一模式扩展到整个法国。但无论是拿破仑式的政府主办大学,还是英伦式的牛津、剑桥学院,都不如洪堡办学理念下建立起来的柏林大学,那样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建立。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20777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