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20-12-10·阅读时长2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332个字,产生29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消费借贷在中国是一种比较新的金融产品,它现在迅速走入了年轻人的生活(安心 摄/视觉中国供图)
负债者联盟
如果“顾客是上帝”这句话还有效,这个时代里大部分的品牌、商业机构和服务商可能会告诉你,上帝等于年轻人。创新品牌讲的故事是如何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如何为年轻人量身打造产品,甚至创始人是“90后”“95后”“00后”本身都能作为卖点。
“我是年轻人,我非常了解同龄人的喜好。”老品牌讲的故事是年轻化,包装换成年轻人喜欢的颜色和设计风格,印上二次元的图案,用年轻人喜欢的梗,以及跟年轻人喜欢的IP或者品牌做联名。咨询机构、智库出的都是有关年轻人消费研究的报告,商业论坛的PPT上也都是关于年轻群体的分析。这些努力确实获得了回报:那些迅速崛起的品牌,被描述为抓住年轻人的需求和痛点而获得了成功;那些业绩上涨的公司财报里,经常有“得益于拥抱社交媒体和年轻化”等类似字句。
年轻人就是消费世界之主,他们的眼光飘向哪里,全是商机。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确实跟前辈们不一样,他们出生在经济高速成长的阶段,没有物质匮乏的记忆,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能够给他们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持。互联网突破了信息和地域的阻隔,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下单购买,几乎可以同步于世界时尚潮流。
会玩敢花,年轻人理论上是完美的消费者,可消费主义所赠送的礼物,早已经标好了价格,每个人都要付得起自己的账单。
豆瓣上有个“负债者联盟”小组,加入者都是背上债务的年轻人,他们在组里交流自己的背债经过、还债计划、还债情况,一起努力争取早日退组。从这些发帖里,可以一窥生活在消费繁荣阴影里的年轻人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态。比如有人本来已经没有了赚钱能力,花钱却还大手大脚。“沉迷于游戏,甚至开始氪金。还有为了让同学朋友觉得我混得好,各种消费从来不会手软,就这样欠了整整58万元,还没算利息。”比如沉迷于借钱消费来得容易。“买高铁票,我第一次用信用卡支付,内心五味杂陈,仿佛不是在用自己的钱一样。有了第一次,很快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整个旅行我用信用卡消费了3500元,觉得劲爽舒服,金钱来得全不费功夫。消费的疯狂在心中埋下了超前消费的种子,有一种信念在心中升起,就是我要多办几张卡,我心里更加有安全感。”
跟前辈们相比,这一代年轻人借款消费的渠道增加了。“负债者联盟”里很多人都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债主清单”。比如,一个沉迷于付费占卜的大学生从美团生活费、花呗、京东金融金条、借呗及朋友那儿一共借了1.6万多元。她卖掉了喜欢的小裙子、自己收藏的书,找妈妈多要了生活费,可是好像还是弥补不了这个窟窿。比如,有人月入7000元,要还3700元房贷,花钱又大手大脚,于是从花呗、小米、微粒贷和美团生活费借了9000多元。比如,有人发帖因为贷款平台太多,有的逾期还不上,最后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再借出来。她整理自己所欠的债务和平台,包括:招商银行信用卡、光大银行信用卡、花呗、京东、小象、有钱花、网商、国美易卡等等。
这些本来应该在大学里尽情享受美好的青春,或者初入职场扬起生活风帆的年轻人,因为欠债跌进了逾期、征信记录不良甚至被催收的深渊。有人以贷养贷保征信,从欠款十几万滚动到六十几万;有人发帖讲自己逾期的十几个借贷平台打催收电话的内容,如果继续逾期,会打给紧急联络人、第三个联系人、亲朋好友,甚至单位。
中国人从前崇尚勤俭节约,反对提前消费,“寅吃卯粮”作为成语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结构、消费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应不应该借钱消费,限度在哪里,需要新的知识储备。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问题,亿万笔小额贷款之上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体系,它包括若干个跟金融相关的巨型机构、像滚雪球一样的金融衍生品,以及因为金钱流通而被联系起来的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前车之鉴,席卷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就是由鼓励“穷人”贷款买房,因为还不上房贷,坏账越来越多为起源。现在这些年轻人的负债会不会像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引发龙卷风一样的金融风险?值得讨论。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23个推荐 粉丝2891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