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河》杂志
2018-02-11·阅读时长2分钟
清晨,汽车行驶在秦巴山区,窗外一片清新宁静,远处的群山如过电影般掠过,层林尽染的晚秋,从未让我如此陶醉。苍茫的群山之间,有形态万千的沟谷溪流,增添了灵动的意蕴。
夜雨过后,走进山林,小路泥泞却不失清幽,不远处有低矮、简朴的房屋,沿着山势而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把村落和自然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溪流淙淙,村寨静谧,村头那棵挺拔的老柿子树似乎在张望主人的归来。
同行的探访者告诉我,这里就是汉江新源——宁强县汉源村。
晌午的炊烟,混着草木香,昏暗、陈旧的厨房,升腾着米饭熟透的香味儿。复杂的地理环境,漫长的历史演变,孕育出汉水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在汉江畔,我看到先人在山体上建成的岩屋,看到背着竹篓下山的村民,看到羌族艺人的傩艺绝技,看到奔走山间特征鲜明的宁强矮马,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与大自然相生相伴的产物。在艰险的山地、河谷环境中生存,锻造出这一方儿女坚强执着的性格和勤劳善良的品质。
坚守湿地数十载的义工老伯告诉我,这里就是一江清水北上的主要水源地。
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北京喝的是汉江水!一路感叹南水北调工程的神奇,油然地对汉江产生了奇妙的“家乡”情结。
走出大山源头,来到汉中古城,在这里,我们走进历史,回味从前。
汉高祖刘邦曾在此建业,一个“汉”字连缀起汉文化与汉江、汉中、汉王朝的内在关联。此后历朝历代,文化的光芒像导航灯一样指引着文人士子、英雄豪杰。在此,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张骞引汗血马打通西域,蔡伦改进造纸术影响世界,诸葛亮屯兵汉中鞠躬尽瘁……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都与汉中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精神风骨早已融入了这片山川。
站在肃穆的古汉台,虽不复现奔腾的汉江水,但起源于这里的汉文化却传承至今。
从西北黄土高原的古代帝国政治中心,到江南乡村的富庶之地,汉江融合南北、贯穿东西,以其包容万象的气度成就了中华文化。汉中,堪称所有中国人的“老家”。
时至今日,这片古老的地域,因南水北调这一宏伟工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相连,国水荣光,在时代的律动下发出夺目的光彩。
当我们享用优质的水源时,请不要忘记水源地老乡的那份情谊。或许有一天,你也会顺着汉江溯源到这里——陕南,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品读乡情,读那条老路,那座旧院,那段故事,那条江水……
晚霞飞卷,日落星稀。传唱千年的秦腔在繁华都市的夜空中回旋,而“老家”的声韵,总会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文/薄宁)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45个推荐 粉丝707人
传播江河文化,普及水情教育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