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昂
2021-09-09·阅读时长3分钟
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次有关女性诗歌的音频课,我是巫昂。
我是一位诗人、小说作者,给媒体写一些随笔类的文章,过去也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我从1998年开始写诗,2000年开始写小说,所以这么多年来,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似乎就是文学创作,也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文学作品读者,可以说是铁杆粉丝。今天我想为大家做一门介绍女性诗歌的课程。
那么女性诗歌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有一些争论:是女性写的诗歌,还是写女性的诗歌,还是女性写的跟女性有关的诗歌?这是三个概念,但实际上人们往往把它们混杂在一起。
在这个课程里,我希望通过介绍一些热门话题,比如诺奖获得者格丽克的诗、余秀华的诗,还有一些我认为国内外必读的女诗人的诗,去带领大家认识和多了解一些关于女性诗歌创作的特点。
在第一节里我想先为大家介绍一下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诗人格丽克(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至今,美国当代著名诗人,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曾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波林根奖等)。
▲露易丝·格丽克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到目前为止好像只有4位还是5位,这样的一个时间的跨度。上一位获得者在我印象中应该是1996年的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23—2012,波兰女诗人、作家、翻译家,于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个人风格很显著的女诗人。
我大概介绍一下格丽克的简历和背景。她生活在美国纽约,家庭背景是匈牙利的美国移民。在青少年时代,格丽克曾经有过长达7年的时间接受心理分析治疗,这些印记在她的诗歌里会得到体现。
她也是一位运气非常好的女诗人,得到了一个在世的女诗人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耀,比如国家图书奖、普利策诗歌奖、美国桂冠诗人,还有国家图书奖的诗歌奖,到最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我从来不认为一个诗人写诗是为了得奖,拿奖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应该成为一种目标和追求。
在格丽克引起热议之前,在2016年左右,国内的世纪文景出版公司已经出了两本她的诗集,一本叫《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还有一本叫《月光的合金》,我应该是在2017年读到了她的诗歌,当时感觉这是一个综合分还蛮过得去的国外当代女诗人,或者说诗人,不一定要带个“女”字。
▲露易丝·格丽克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露易丝·格丽克诗集:《月光的合金》,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她的综合分体现在具有理性写作的一些基本特质,比如会把个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她的童年经历、亲情、婚姻、家庭、结婚、离婚这一系列的事件,放入到她的诗歌写作中;她也有理性知识分子的一些特质,比如我们刚才所讲到诗歌中心理分析的因素;她的用典很多地涉及神话、圣经、历史的典故,这些都是一些文化层面上的汇入,所以你会觉得她的诗既中规中矩,其中也不乏一些比较惊艳的句子。
但是相比我刚才所提到的上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女诗人辛波丝卡来说,感到有一点遗憾的是,格丽克似乎缺乏一种魅力,她的魅力就是语言本身的——我不是说她的人,因为我也不认识她——她语言本身的魅力指数似乎没有辛波斯卡那么浓郁,就是又浓厚、又自内而外的一种吸引力,能够像一个黑洞一样把你吸进去,这就是格丽克的一个争议的点和遗憾,人们会觉得她的句式也好、她使用的个人风格化的表达也好,都不够那么击中人心。
为了这次讲课我也特意找了一些英文原文来阅读,基本能够得到这么一个结论,有一点点可惜,但是并不妨碍它作为一个很不错的诗歌样本和读物,至少你应该去读它,这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都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节我们将介绍国内“出圈”的一位女诗人——余秀华,相信大家都非常地熟悉。
欢迎保存/截图下方海报图
分享给你可爱的朋友们
一同悄悄进入诗的世界
发表文章1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23人
作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