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总序 | 跟随朝拜者,开启一场“想象”的旅行

作者:巫鸿

2021-12-08·阅读时长2分钟

43980人看过
以朝代为纲,勾勒出时代风貌,这是莫高窟历史惯常的叙述方式。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方式?在本次课程的总序中,艺术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先生给出了他的思考答案。他尝试从“空间”角度重构另一种观看方式,带大家跟随往日朝拜者的脚步,从敦煌城走到城外鸣沙山上的莫高窟,让我们一起启动身体和眼睛的作用,随着空间的流动在洞窟里行走,开启一场“想象”的旅行吧。

1.1 总序 | 跟随朝拜者,开启一场“想象”的旅行

10.8MB
00:0007:35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进入“了不起的敦煌”。我是巫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的教授。大家都知道敦煌和莫高窟,今天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讲述莫高窟石窟的故事。我讲话的题目是:从“空间”讲述莫高窟的故事或敦煌的故事。

跟随朝拜者“想象”的旅行

为什么要从“空间”讲述?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在讲敦煌和莫高窟的故事,基本上是以时间来考虑,以中国历代朝代为纲,构造出莫高窟的线性历史。从最早的十六国到晚唐以及更晚时期,是时间性、线性的。这当然是非常有效且不可或缺的方式,研究历史一定要这样做。

▲ 莫高窟石窟分期断代

但是我们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来讲述莫高窟呢?因为莫高窟和敦煌是如此丰富,我们也可以讲不同的故事,特别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因为美术史往往考虑的是视觉和空间的问题,所以能不能以“空间”作为切入点,结合时间过程来讲莫高窟的故事?

这种方式,比较接近于访问石窟人的具体经验。

▲ 莫高窟石窟,由远及近

历史上的人们访问莫高窟,总是从实际的空间经验出发,从很远地看莫高窟,走近一些看莫高窟的崖面,然后又继续进去看莫高窟。实际上,我们今天还是在重复这一经验。空间感知的工具什么?它不是书本,而首先是身体,身体的移动,然后是眼睛,从空间角度开发莫高窟的美术资料,因此我们必须启动身体和眼睛的作用。

从很广阔到很接近

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就是用“空间”作为观察和叙事角度,这本书的名字叫《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谈的是如何从“空间”去讲莫高窟的故事。

▲《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比如从第一章起,我们跟随着往日朝拜者的脚步,从敦煌城走到城外鸣沙山上的莫高窟,路经各式各样的庙宇和祠堂,穿过沙漠中的坟地,最后来到这个绿荫遮蔽的佛教圣地。所以是一场“想象”的旅行,它的含义是历史上的莫高窟,它属于一个更大的文化和自然空间,也只有在这个空间里才能真正显示它的意义。

比如第二章我们就到达了莫高窟,看见的是硕大的崖面。但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是跟随着往日朝拜者去看莫高窟,所以从他们的眼里,看到的是几个零星的窟室,还是整个连成一片非常雄伟的莫高窟?莫高窟中的两个大像(北大像和南大像)是否已建立?这些问题都让我们想象历史上的莫高窟是什么样子,把今天莫高窟的整体转化为历史层面上的具体感知。用朝拜者的眼光来体味莫高窟崖面的演变。

到第三章我们就走进了洞窟,更近了,从洞窟内部来体验由雕塑、绘画和建筑组成的综合体,空间的流动带着我们在洞窟里行走,或是围绕着中心柱转圈,或者是停在主尊佛像前去凝视,这都是空间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一刻,我们的身体运动转化为视觉运动、视线运动。

所以在第四章里,我们就开始在洞窟里观看自成系统的壁画、雕塑,揣摩它们怎么和建筑发生关系。

再进一步到了第五章,我们就把身体凑得很近,凑近画面,因为画面里也有空间,我们叫“图画空间”,有透视,有各式各样的空间,所以当我们把身体凑得很近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就穿越了,进入其中的绘画空间,忘记了石壁和洞室的存在。所以这是一个大概的旅程,从很广阔的视角到很接近的视角。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如何从“空间”角度去观察、思考莫高窟的建筑过程和整体形象变化,走进一些窟去理解不同的空间设计。


大盛敦煌,一眼千年

欢迎将课程海报分享到朋友圈

一起开启“了不起的敦煌”之旅

文章作者

巫鸿

发表文章3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56人

著名艺术史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了不起的敦煌

全景式解读中国美学秘藏

3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4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