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间理想书房中的清赏瓷器

作者:艾江涛

2022-09-27·阅读时长9分钟

1099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42个字,产生5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明人杜堇所绘《十八学士图屏》中,书案陈放两只贯耳壶,一只插奉灵芝,另一只则似插有箸、匙,结合画面中一只蓝釉的鬲式炉,一起构成瓶炉三事的香事组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袁泉 供图)

上海青浦任氏墓出土的元代杭州老虎洞窑址贯耳壶

赏与用

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一间理想书房的陈列设置:“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炉上一,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式佳。”

如果循此标准来观察故宫博物院“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中的书房用品,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抛开实用功能的文房用品里的瓷器,作为文人案头桌几上的瓷器清供,长期受到肇始于宋代美学、经明人反复描述的“雅宋”的古陶瓷鉴赏观念影响。乾隆留下200多首咏瓷诗,以咏宋瓷最多,据台湾学者谢明良考证,“尽管乾隆以帝王身份得以博览内府收藏,但其鉴识能力的养成应归功于明代文人的赏鉴心得。”

如此,我们在他的文房赏器中看到那件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穿带壶,便尤为注目。由于宋人对瓷器的文献记录很少,后世对所谓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珍重,多源自明人记述。宋人审美尚清淡、含蓄、天然,“贵铜瓷而贱金银”,不仅完美体现在瓷器本身釉色与造型体现出的美感,同样反映在其他艺术方面。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袁泉所说:“玄素清淡,意蕴淳古,或可与古希腊雕塑那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作比,器形线条流畅凝练,无论是窑器、金工、髹器,北宋晚期的各种官方艺术,实际都呈现出这种雷同的审美意象。”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