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 | 多维度多视角,读懂百年中国社会

作者:贾冬婷

2022-11-30·阅读时长4分钟

15144人看过

发刊词|多维度多视角,读懂百年中国社会

9.7MB
00:0010:3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中读的执行总编辑贾冬婷。非常高兴代表中读向大家介绍我们与江苏人民出版社携手打造的《看懂中国》系列音频栏目。 

关注中读的老朋友都知道,2021年9月,《看懂中国·第一季——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在中读APP上线,受到了用户的喜爱和媒体的关注。在第一季里,六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同时也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主编刘东老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宗迪老师、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李伯重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江晓原老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老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老师,从海外汉学家与中国学者的双向视角出发,从地理、经济、科技、儒学、思想五大维度回应汉学家们的经典之问,比如“李约瑟之问”、“韦伯之问”,他们带来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呈现文献中的历史现场,触摸中国文化里最古老的思想渊源,最终引领着大家走进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世界。

《看懂中国·第二季——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继续沿着第一季的脉络,把目光从高屋建瓴的思想史转向中国社会,聚焦女性、移民、医学、环境、城市、乡村等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议题,通过回溯海外汉学家对近百年前中国社会的这些议题做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及中国学者的研究,二者跨越时空展开对话, 从不同侧面带你解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

我们非常有幸再次邀请到刘东老师为课程做总序,在第一季的总序里,刘东老师从费正清的学术遗产入手,为我们呈现近现代的外国学者为了“看懂中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在本次总序中,刘东老师从费正清之后的另一位汉学领军人物孔飞力其人其事入手,以点带面,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传统”中国社会必然会让位于一个新的“近代”中国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是经济近代化的阻力吗?怎样区分清代统治的衰落和传统中国社会作为整体的衰落?传统中国的“精英构成”,是足以“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吗?


  

女性意识、女权主义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其实早在近代,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探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近代中国女性研究学者夏晓虹老师在本讲中,基于大量的一手资料、史实,通过女性身体的解放、教育、婚恋、思想以及引起社会轰动的女性之死来探讨女性,比如,女权主义在近代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中国近代女性怎样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近代杂志是怎样考察近代女性的生活与思想的?等等,通过对女性的考察来窥见中外、古今、新旧各种冲突交汇的近代中国社会。

海外华人群体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理解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老师通过近代海外华人的信仰、宗亲、身份、生计等侧面来勾勒出海外华人社会的面貌,比如:不会讲汉语的“蓝靛瑶”,对天地万物的观念为何与中国的民间信仰有相同之处?在中国都是汉族的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为何在东南亚成了不同的族群?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中国真的是一个“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吗?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以期通过呈现精英视角之外的近代海外华人社会,来反观、理解近代中国社会。

多年来,“中西医之争”一直是舆论场的火药桶,哪些差异导致中西医之争持续100多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晞老师从医学史作为切入点,从西医传入中国起,溯源“中西医之争”,表明正是由于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相遇,才可能产生今天全球性的世界观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由此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之后从“中西医之争”延伸开来,探讨如下几个问题:从个体治疗到社会人群防治,中国近代科学疾病观是如何形成的?传媒在卫生运动中是如何向大众普及卫生知识的?从鼠疫到东北瘟疫,近代中国是如何防治传染病的?通过这些探讨来呈现近代中国社会并关照当下。

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城市污染、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比之前更甚。环境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老师以环境史为主线,近代史为副线,从中国古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讲到近代以来战争给生态环境造成那些可怕的影响,从西学传入对中国传统自然观念产生的影响讲到生态圈中的中国,从人与自然关系经历的困局与变局讲到殖民、青岛、海洋与啤酒......以此来表明,在变动不居的时代浪潮下,环境问题的发展和变迁如何与社会交织,又为理解社会提供了哪些视角。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灵魂,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寻之路离不开城市发展的轨迹。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季剑青老师,以北京从传统帝京向现代城市转变的过程来探讨中国城市的现代转型。他从“空间”“物”和“人”这三个方面勾勒出晚清以来北京的现代化进程,例如:帝都的那些皇家空间,是怎样转变为现代北京城的文化空间,被赋予新的意义的?皇宫内收藏的那些属于皇帝本人的宝贝,怎么转变为“国宝”的?怎样从人力车夫的视角窥见整个社会的运行?等等,通过这些过去的遗迹和日常生活的碎片在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运行。

乡村振兴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推动乡村社会改变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老师,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从治理模式到私人生活、从士绅到农民、从外来经验和中国的独特道路,探讨诸如:传统乡村由士绅治理的秩序逻辑与治理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从“说媳妇”“找婆家”“找对象”看中国乡村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为什么建设乡村共同体能强化农民对国家的认同等问题,全景式地呈现中国乡村社会。

“现代中国”形成前后有诸多热点议题,本课程用更开放的视野,选取这六个重要的议题,通过六个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让我们跟随各位学者的步伐,继续和海外汉学家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多维度多视角,读懂百年中国社会。

如果你喜欢本课程

欢迎转发分享课程海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看懂中国·第二季

女性、城乡和环境,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

1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